依据图甲、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其中a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
(2)若将t2℃时X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若将t1℃时100g?20%?X溶液浓缩成40%的溶液,应蒸发________g?水.
(3)将t2℃时X、Y、Z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降低到t1℃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关系是________.
(4)如图乙所示,20℃时向小烧杯中加入适量的固体物质A,若Z的饱和溶液中有部分溶质析出,则加入的固体A可能是________.
网友回答
解:(1)由图示可知:a点是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由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知:在t2℃时,X、Y的溶解度相同;
(2)由图示可知,X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增大.所以,若将t2℃时X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降低温度.
设若将t1℃时100g?20%?X溶液浓缩成40%的溶液,应蒸发水的质量为x,
由溶质质量不变原理得:
100g×20%=(100g-x)×40%??
解得:x=50g
(3)由溶解度曲线图可以看出,在t2℃时,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X=Y>Z,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可以判断此时其质量分数关系为:X=Y>Z,当降温到t1℃时,X、Y溶液中均有晶体析出,还是饱和溶液,但在t1℃时,X的溶解度比Y大,所以此时溶质质量分数为:X>Y,Z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升高变为不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将不变.由于在t1℃时,X、Y的溶解度比t2℃时Z的溶解度大,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X>Y>Z.?
(4)由溶解度曲线图可以看出:X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减少,若要使Z的饱和溶液中有部分溶质析出,可升高温度.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所以,加入的固体物质可以是氧化钙.
故答为:(1)在t2℃时,X、Y的溶解度相同;(2)降低温度,50;(3)X>Y>Z;(4)氧化钙.
解析分析:(1)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分析;(2)根据X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根据溶质质量不变原理进行计算;(3)根据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4)根据Z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本题可以加强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