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 注① 燕脂:同“胭脂”。 ②玉龙:指剑。 僻字难典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其上,招揽贤才,以报齐毁国杀父之仇。易水:河名,在河北省北部。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 1.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 2.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 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分别描写敌我双方,互为反衬,写出敌人兵临城下,守城将士披甲迎战的紧张局势。 B.第五句中“易水”不是指这场战争的真实的地点,而是运用典故表现出悲壮慷慨的氛围。 C.诗中前六句运用了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写,来象征这场仗我方失利,战士们浴血奋战,情调是压抑的。 D.最后两句用慷慨激昂的议论说明在危急关头,战十应该英勇赴难,为国捐躯,表现了全诗的主题。
网友回答
1.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2.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3.指鼓声沉重不响亮。 4.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 5.C 6.D 解析: 1.无 2.无 3.无 4.无 5. (对“鼓寒声不起”理解不当。“鼓寒”指战鼓遇寒受潮,“声不起”指声音沉重不响亮。) 6. (并非议论,而是巧用典故叙述战士的斗志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