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庄暴见孟子文言知识点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虚词文言....

发布时间:2021-04-03 01:33:41

庄暴见孟子文言知识点包括通假字 古今异义 实词 虚词 文言句式 成语名言谢谢啦. 语文

网友回答

【答案】 1.《庄暴见孟子》重要知识点,重要字词和课文内容分析,实用性强.如:心论点、艺术表、通假字、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等. 小结:孟子的谈话艺术表现在,善于借题,因势利导.知道齐王“好乐”一事就采取主动,询问齐王是否有这件事;待齐王说出“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立即称许他,说“好乐”可以治国,而在这一点上“古乐”和“今乐”并无差别,这就引发了齐王的兴趣.至此,孟子仍不说出本意,却先问齐王两个“孰乐”,让齐王自己说出“与众乐乐”,这就等于承认了“与民同乐”的观点;然后才滔滔不绝地论述“与民同乐”的必要性来.这样,对方即使思想上还不能接受,却无法加以反驳.《庄暴见孟子》的中心论点是“与民同乐”庄暴与孟子的谈话, 未有以对——提出论题 ——说明话题的难度——反衬孟子高明…… 2.一、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孟子的两篇古文《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孟子给齐宣王开出了什么治国的妙方?
    明确:保民而王——制民之产、教化百姓,与民同乐.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孟子见梁襄王》,看看孟子给梁襄王开出了怎样的治国药方,首先让我们来初步感知一下课文.(板书课题)
  二、正音辨形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句读(停顿、节奏),勾画疑难词句
  2、齐读,正音.
  语人(y”)  卒然(c”)   沛然(p??i)    嗜杀(sh??)
  枯槁(g??o)   恶乎定(w‘) 浡然(b??)    孰能与之(sh’y“)
  三、疏通疑难
  1、质疑:文言词语上有什么疑难之处?有没有读不懂的词句?
    学生质疑,学生解答.老师点拨.
    (如果学生提问得不积极,可说,大家都没有疑问,那么我来考考大家.)
  2、老师认为这一课里有一些词句非常重要,大家应该理解它们.
  打出幻灯: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2、重点诗句翻译.
  ①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②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③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④天下莫不与也
  ⑤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⑥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⑦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做笔记.
  四、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过渡:扫清了文字的障碍之后,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1、齐声朗读课文.
  2、分组活动,翻译课文.
  3、小组交流,明确.
  五. 文理疏通,理解课文.
  过渡:疏通了文意之后,我们一起来走进孟子的思想.
  依次出示思考题,讨论回答:
  1、在孟子的印象中,他是怎样评价梁襄王的?
    明确: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无人君样子,无人君威严)
    分解提示: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问话突然,这说明他缺乏人君威严沉稳的气度.)
  2、梁襄王问了哪几个问题?从所问可以看出梁襄王是个怎样的国君?
    (或者:梁襄王问了哪几个问题?想一想,这几个问题反映出梁襄王怎样的野心或追求?表明出他信奉怎样的统治手段?)
    (有一统天下的野心,信奉“嗜杀人能一之”,想用武力、暴政统一天下)
    分解提示:三个问句应该怎么读?引导朗读.
    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惶恐、糊涂、怯懦、无威严
  3、面对这样的国君,孟子给梁襄王开出了什么治国药方?
    明确: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为什么?因为这样,天下莫不与也)
  4、面对这样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用什么方法让梁襄王更容易接受他的高见呢?那么,孟子又是怎样运用这种方法来阐明“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道理的呢?
    明确:
  ①用比喻.②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不嗜杀人(实行仁政)的好处;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显著效果.
  问题分解提示:哪一段用了比喻,朗诵并思考:这一段用了几个比喻?请具体概括.
  明确: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百姓一遇人君,就如枯苗遇雨,孟子说:其如是,孰能御之?便勃然兴之不可阻止.
    据学生回答归纳板书:
  禾苗  遇旱而枯槁   遇雨而兴盛
  百姓  遇暴政而痛苦  遇仁政而归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保民爱民 仁政思想
      (嗜杀人者)  (不嗜杀人者)
              (水之就下)
  细化参考:
  禾  苗--人民;君恩--雨
  禾苗枯槁--人民处于暴政下痛苦的生活
  旱苗盼雨--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王
  禾苗茂盛--人民在仁政下的生活
  水之就下--民众归附不可抵挡
    流水从高到低,这是无可阻挡的自然规律;民心如水,百姓归附仁君也是不可抵挡的.孟子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说明了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5、小结:这样,孟子运用禾苗的比喻,生动阐述了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再一次宣扬了他的保民爱民的仁政思想.让我们一起朗读这一段,体会一下孟子的用心.
  六、课堂练习(课件或练习卷)
  (1)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终止;结束,完毕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一挥而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2)文言短文练习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1.这篇短文反映了一种什么思想?
    反映了孟子的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爱民保民的仁政思想.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总结与作业布置
  1、文中出现的14个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请课后归纳.
    参考答案:文中出现的之有14处,可归为4种用法: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②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③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2、课后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
  (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