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

发布时间:2020-08-04 17:10:4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材料二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围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汉初,实行分封制,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威胁了中央集权,从汉景帝到汉武帝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地方军政、财政、司法、市场等权被分散。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对地方尤其是边疆的有效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上面有三处是错误的,请指出并给予更正。

网友回答

(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2)①“汉初,实行分封制,”改为“实行郡国并行制”;②“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改为“以州为监察区”;③“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改为“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解析试题分析:(1)关键是理解概念:史料  是指关于记录历史的资料;史料解释  是指后人对历史资料的解释;历史评价: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所以,孟子的原话就是史料;对史料的解读就是史料解释;然后发表观点就是评价。(2)关键是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具体如下:
西周:分封制。
秦朝:废除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
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结果: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设立刺史(监察地方)。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隋唐:1.道、州、县三级(道:监察区——行政实体)2.唐中后期:设立节度使(独立行政、财政、军事大权),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军事:收(抽)精兵,实禁军;②行政:文官知州,通判监督,州郡直属中央;③财政:设转运使,掌握地方财政。
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以外,元朝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明清时期:明朝在地方上实行三司分权。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俗称为“省”,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和司法;设立都指挥使司,管理地方军政。三者统称三司,三司分立,相互牵制,各不统属,大权统归中央。清朝继承发展了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地方上设置18行省、5个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两国办事大臣辖区(西藏、青海),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
考点: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概念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点评:本题要求考生不仅识记历史知识点,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史学研究的概念和原则。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