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9:19: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斜  坡龙应台①巴黎的地下铁道举世闻名;我推着婴儿车来到一个入口,却呆住了。狭窄的入口只容许一个瘦瘦的人挤过去,何况中间横着三条棍子,怎么折腾也不可能将婴儿车推过去。巴黎没有做母亲的吗?②好不容易来了别的过客,一前一后把婴儿车抬了过去。坐了一段车之后,走到出口,出口竟然是由一杠一杠钢铁棒组成的旋转门,这一回,即使把婴儿车抬起来也出不去了。③一手抱着扭来扭去的孩子,一手拉拉扯扯把提袋、大衣、雨伞全部从婴儿车上卸下来,一件一件往身上挂,再手忙脚乱地把车子折叠起来,全副装备地挤进栅栏,还要担心孩子的手脚不被夹在旋转杠中。④上到路面来,在飘落的雪片中再把车子撑起,又是哀求又是恐吓地把孩子放进车里,准备过街;我发觉铺高的人行道与车道交接之处没有做成斜坡,造成将近一尺高的落差。扶着婴儿车站在这个“悬崖”之前,如果继续往前推,很可能把孩子像畚箕倒垃圾一样“倒”到雪地里去——⑤离开高贵却很“凶险”的巴黎,回到静谧的苏黎世,我想我为“先进”找到了一个必要的条件,正巧是中国人说的,“富而有礼”。这“礼”,不仅只是鞠躬握手寒暄的表面,而是一种“民胞物与”观念的付诸具体。⑥从火车站的地下层上到路面,有电梯可乘,专门供婴儿车与残障者的轮椅使用。所有的人行道与车道的交接之处都铺成斜坡,接着黄色的斑马线道,婴儿车顺利地滑过,失明的人也不需要害怕一失足成千古恨。⑦在苏黎世的住宅区,你也不可能走上两条街还看不见一个儿童的小天地:就在房子与房子之间,一小块青草地上,一个秋千、一个跷跷板、一堆沙。许多垃圾箱上涂着儿童画:猪、狗、猴子、孔雀,守着荡秋千、玩沙厮闹的小孩。⑧大型的百货店往往有个幼儿乐园,免费的,让来采购的父母放心去采购,孩子也玩得痛快。乐园中并不是随便摆一些无意义的电动玩具让孩子过一过瘾,它依年龄而隔间:大一点的,有电视童话节目可看,不看电视的可以看童书画报;小一点的玩益智的组合积木,用蜡笔画画;还不会走路的小把戏,就在地毯上玩会叫的小狗熊。⑨有财富的社会,如果在心灵的层次上还没有提高到对人的关爱,还没有扩及到对弱者的包容,它也是一个落后的社会。它的国民所得被用在扩充军备、制造原子弹等等毁灭人的途径,而且往往有极堂皇的借口;不会用在社会中“弱者”的身上:建电梯、筑人行道斜坡、设儿童乐园。⑩当我的婴儿车不必停在人行道的“悬崖”上,而能安全顺遂地滑过街心时,我感觉到自己是在一个“富而有礼”的社会中。它有钱为每一条人行道建斜坡,但是更重要的,设计道路的人在灯下制图时,会想到他的社会中有年轻的母亲推着稚嫩的幼儿、有失明的人拄着问路的手杖、有弯腰驼背的老者蹒跚而行……为了这些人,他做出一个小小的斜坡来。这个斜坡,是一份同情,一份礼让,一份包容。(11)只是一个小小的斜坡罢了!但是,台湾距离真正的“富而有礼”还有多远呢?(节选自《意林》2011年第6期)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本文叙写了作者在巴黎和苏黎世的所见所感,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蕴涵了一定的哲理。 B.作者在第④段用“悬崖”来比喻巴黎路面因为没有斜坡的凶险。 C.苏黎世的“斜坡”,考虑到了人们的需求,体现了民胞物与的观念。 D.有财富的社会应该处处建立斜坡,否则就是一个落后的社会。 2.第③段,作者用了较多笔墨写自己的狼狈,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3.文章主要写巴黎和苏黎世,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4.文章结尾提出“只是一个小小的斜坡罢了”的观点,这里的“斜坡”怎样理解?请结合本文,探究作者的这一观点所蕴涵的深层意蕴。(6分) 

网友回答

【答案】1.D2.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自己在巴黎的狼狈,一是用自己的切身经历直接说明斜坡的必要,越详细越真实可信,二是为了后文表现苏黎世适当铺垫,对比之下愈加突出苏黎世的“富而有礼”。3.文章写巴黎和苏黎世,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通过自身的遭遇,将富贵而凶险的巴黎和富而有礼的苏黎世对比,显示“斜坡”的重要性。4.文中的“斜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物象,而有了丰富的含义,因为作者通过“斜坡”这一细小的环节见证了苏黎世的“富而有礼”,所以“这个斜坡,是一分同情,一份礼让,一份包容”。它彰显了不同地方的人文精神。文章的结尾着眼于台湾,使文章更具现实针对性,引发读者思考,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正做到“富而有礼”,这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之所在。
【解析】1.三题 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层级为C。D项没有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中的“斜坡”已经上升为“一份同情,一份包容”,并不是真正的斜坡。2.此题考查描写的作用。3.本题考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前写巴黎,后写苏黎世;前无斜坡,高贵而凶险,后有斜坡,富而有礼。因此,可以明确是对比。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