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

发布时间:2020-07-25 16:45:51

解答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下面是双方的主要观点:关于农业问题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关于工业化问题布哈林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布哈林认为,群众消费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斯大林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通过进行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岳麓书社)材料二:《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进入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初步的实践经验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基本思想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主要内容是: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要防止片面发展重工业,应当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材料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共十四大报告》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提炼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观点。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什么发展模式?(2)依据材料二概括:与斯大林相比,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活动有何成功之处?(3)材料三表明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何重大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网友回答

(1)消灭个体农业,实现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2)认识到要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3)突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