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uooc《艺术的星空艺术美学十二讲》答案

发布时间:2020-06-05 13:27:15

优课uooc《艺术的星空艺术美学十二讲》答案

绪论
一、单选题(共100.00分)
1.《春江花月夜》原为歌曲名,张若虚采用此题写作诗歌,影响最大。D
A.相和歌声
B.河北梆子
C.楚辞
D.乐府无声
2.法国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星空》表现的是的精神
A.奔腾
B.悲伤
C.崇高
D.和谐
3.康德曾有一句经典的名言:“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准则”。其“头上的星空”典故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的故事。
A.亚里士多德
B.叔本华
C.泰勒斯
D.惠斯勒
4.远古图腾符号的演变是?
A.蛇→龙→凤鸟
B.龙→蛇→凤鸟
C.蛇→凤鸟→龙
5.“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出自?
A.《山海经》
B.《诗经》
C.《周易》
D.《礼记》
第1章
一、单选题 (共 45.00 分)
1.最早提出艺术是自然的摹仿说。
A.德谟克利特
B.赫拉克利特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      ”说,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和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A.美在摹仿
B.美在生活
C.美在游戏
D.美在意象
3.“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在         中最早提出的?
A.《政治经济学批判》
B.《资本论》
C.《哲学的贫困》
D.《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二、填空题 (共 15.00 分)
_____ 自我暗示_____,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三、论述题 (共 40.00 分)1.简述对“所有的文艺都是摹仿”一说的认识。
模仿说是关于艺术本质问题和艺术起源问题的理论学说,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他在他的《诗学》中提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肯定了“模仿”现实艺术的真实性,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他强调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模仿只有三点差别,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他认为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好的人。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曾经在西方“雄霸两千余年”,对苏珊朗格等人的思想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模仿说的合理之处在于,早期的人类艺术,特别是原始艺术,“模仿”占有相当大的成分;但是在成产力如此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花费如此多的精力去绘制野猪、野牛等,绝不单纯是为模仿而模仿,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来说,它是出于生产劳动实践的目的。
第2章
一、单选题 (共 45.00 分)
1.“_________”,艺术起源理论之一,主张艺术起源于人的内在情感的表现。
A.表现说
B.情感说
C.劳动说
D.游戏说
2.“_________”是指艺术家(主体)对客观现实(客体)的感受,以“心”感“物”。感物是艺术创造的门户,它直接影响到艺术家创造性灵感(“感兴”)的勃发、想象(“神思”)的展开、构思(“虚静”)的深化、情感(“情理”)的渗透、形象(“意象”、“情景”)的孕育等。感物又是艺术创造的基础和材料,艺术家由感物而获得审美体验,才可能进行意象创造,使审美体验转化为艺术形象。
A.再现说
B.物感说
C.物化说
D.意象说
3.“_________”指人把自己的情感移入自然界或无生命对象中,使之具有人的情感和生命的现象。
A.内摹仿说
B.劳动说
C.移情说
D.表情说
二、填空题 (共 20.00 分)
1.《牡丹亭》是___汤显祖__的代表作
三、论述题 (共 35.00 分)
1.请对庾信的《枯树赋》进行鉴赏
《枯树赋》借东晋名士殷仲文起兴,有两重用意。首先,殷仲文的身世经历与庾信有相似之处,所以虽是历史人物,却是以作者代言人的身份出场。其次,殷仲文对枯树的慨叹,沈痛而隽永,是早已载入《世说新语》的佳话。以此发端,既显得自然平易,又为全篇奠定了悲凉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至如”一段,吃紧之处在于“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这一疑问。这里既有同类的反衬,更有今昔的对比,而关键在于后者。通过北方贞松、文梓的郁勃生机,自然引发出对桂树、梧桐的萧瑟枯萎的惋惜和疑问。当桂树、梧桐从原产地移植到帝王之乡,皇宫苑囿时,可谓备极尊宠:“开花建始之殿,落实睢阳之园”,它们发出的声音如上古乐曲,引来凤凰鸳鸯等象征吉祥的禽鸟。尽管备极荣华,在它们的意识中,始终不能忘却故乡,风朝月夕,不免悲吟。心灵的折磨,使嘉树失去了生机。  
后皇嘉树如此,恶木又当如何?《庄子》曾两次以恶木为寓言,宣明其无用无为的哲学。据说那些长在路边的树,就是因为“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人间世》篇)惠施攻击庄子也是比之以大木:“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同“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树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顾。”(《逍遥游》篇)庄子的哲学这里姑且抛开不论,庾信笔下,连这样无用的树木也不能自我保全,难逃被铲削劈斫的命运。它们不能为建筑材料,却被他人当作赏心悦目的玩物。为了这个目的,它们被剥去树皮(“平鳞铲甲”),削去旁枝(“落角摧牙”),木屑飞溅,宛如生命的剥落,虽然有了碎锦真花的面目,却不复从前的生机。低贱的恶木也有生命,而人类的砍削又何异于屠杀!砍伐过后,只留下一地狼藉。草树散乱,烟霞无色。  
在洞悉了嘉树与恶木都必然朽落的命运之后,庾信将眼光投向更辽远广阔之处,去书写树木的历史与空间。  
树木荫蔽着人类,所以人类的历史也留下了树的印痕。“森梢百顷,槎枿千年”,不知有多少故事:在人事上,秦始皇曾封树为大夫,后汉冯异有“大树将军”之号:传说中,有白木之庙,枯桑之社;地理图标出了杨叶、梅根的字样;文学领域更有淮南小山丛桂留人的深情、两晋之交刘琨长松系马的豪迈,又岂止是由于战争而著称的细柳营、桃林塞这几个名词呢?但年代既远,它们也都掩埋在历史的角落,“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于风烟”,冷落凄清,生意萧索。  
但世间万般悲苦,莫过于生离和死别;死别则死者长已矣,生离却是漫延剥蚀,一生无法痊愈的伤口。所以“山河阻绝”一段,血泪纵横,火殛膏流,残毁碎裂,妖孽舞蹈,是庾信笔下最惊心动魄的景象。意象诡怪可怖,写法富于象征性,而一韵到底的文字,也分外予人以激烈却又无比压抑的感受。  
“况复”一段,由象征回到自身,代言变为自言。激烈之后渐归于平静,但平静并非淡泊,而是对命运的承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忍受。“风云不感”以下六句,对个人经历做了简短的概括后,以“既伤摇落,弥嗟变衰”八字总结了自己的心境,可以看作是全赋的提要。末尾的两阕短歌,隽永深长,至情至痛,再三诵 之,低徊不已。  
全篇的“文眼”,即陆机所说的“一篇之警策”,是“生意尽矣”四字。人至暮年,死亡的阴影无时不在,而早年国破身辱,生活流离的经历,更会加剧心灵的折磨,无材补天而只能沦为玩物的恶木,正是庾信的自我写照。所以赋中流露出悲伤到绝望的的情调,不是偶然的。我们可以说这种情调是不理智甚至偏执的,但若设身处地,就能理解,并进而同情、欣赏这种无理而有情的文字境界。传说,天鹅临终时发出的鸣声最美也最凄厉,《枯树赋》就是庾信的天鹅之歌。
第3章
1.毕达哥拉斯主张美包含在简单、明确的各部分的安排之中,认为________。
A.条理和比例是美的
B.保持度量和比例总是美的
C.美在于度量、形态与比例
D.美包含在光辉与比例之中
2.
此画作出自________之手?
A.曹仲达
B.周昉
C.张僧繇
D.吴道子
3.“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这是________提出的论断?
A.克罗齐
B.亚里士多德
C.什克洛夫斯基
D.克莱尔·贝尔
4.“爱美是人的天性”一说出自________。
A.席勒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尼采
二、论述题 (共 40.00 分)
1.如何理解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
朗格最重要的是她以坚实的符号开辟了艺术本质论的崭新视野。
符号论美学是当代西方美学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四  他的学生圆格,卡西勒认为人的三切文化活动都是某种号剑没  构成的符号形式可分为三类,即轴意义的、再现的表现的,前两者分别指的是科学和语言,而艺术的符号则属于表现性的。在此基础上,苏珊·朗格把符号进一步区分为推理符中和表象符号)推理符号指语言,它可以通过指称、概念、判断、推理,抽象地进行逻辑和意义的推进。而表象的符号则指艺术。语言的推理符号肩负着组织人类的外部感性经验的任务,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时必需的东西,而艺术的表象符号则负责组织人类的内在情感经验。朗格认为,主观世界  呈现出来的无数形式以及那无限多变的感性生活,都是无法用语言符号加以描写或论述的,然而它们却可借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得以呈现。
第4章
一、单选题 (共 60.00 分)
1.黑格尔把艺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象征型、       、浪漫型。
A.表现型
B.古典型
C.现代型
D.抒情型
2.德国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博伊斯主张         。
A.随便什么物品都可以是艺术品
B.作者死了
C.人人都是鉴赏家
D.人人都是艺术家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与这段话最为切近的美学论断是       。
A.美在形式
B.美在摹仿
C.美在生活
D.美在距离
4.机械复制主义时代的艺术是谁提出的?
A.福柯
B.本雅明
C.哈贝马斯
二、论述题 (共 40.00 分)
1.如何看待“艺术将被哲学终结”?
“艺术终结”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至少自黑格尔以来,这个问题就被不断讨论。当代美学和艺术哲学面对20 世纪艺术的新进程,尤其是面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新情况时,这一问题则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引人瞩目。“艺术的终结”、“艺术理论的终结”、“艺术世界的终结”,甚至“美学的终结”都得到了当代美学和艺术哲学的持续性争论和讨论。本文旨在通过对黑格尔以来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理论阐述,探讨“终结”问题的意义和理论实质。一、黑格尔与艺术终结问题
黑格尔之前就出现过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片言只语。有研究者观察到,在早期关于艺术的历史描述中,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认为,青铜艺术在第121 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就停止了。G.瓦萨利1550 年出版的《意大利杰出画家、雕塑家与建筑家的生平》描述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时说,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表现了“艺术的终结和完美”(the endand the perfection of art)。画家普桑曾经抱怨卡拉瓦乔走到了毁灭绘画的世界;保罗·德拉罗奇在1839 年观看银版照相法(daguerreotype)时说:“自今日起,绘画已经死亡(from today paintingisdead)。”
[1]这些言论是就某一具体的艺术而言的,并不具有某种艺术史的基本哲学和美学意识,真正从哲学意识的高度提出艺术终结问题的是黑格尔,他在《艺术哲学讲演录》中谈到浪漫艺术时提出了“艺术终结”这个概念。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既与他对艺术史发展进程的历史意识有关,也与他的理念学说的哲学目的论密切相关,并且哲学目的论支撑着他关于艺术史的历史意识。黑格尔写道:“每个人在各种活动中,无论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还是科学的活动,都是他那个时代的儿子,他有一个任务,要把当时的基本内容意义极其必要的形象制造出来,所以艺术的使命就在于替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合适的艺术表现。”
[2]既然时代发生了变化,那么表现时代精神的理念的艺术也就必然会发生变化,某个时代及其时代精神的终结似乎必然导致某种艺术形态的终结。黑格尔艺术终结的观点直接来自于这样的认识,即古典艺术在古典雕刻中到达了其高峰,古典艺术是艺术作为时代精神自我意识的最完美表现的历史时期。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美是时代精神本身的纯粹的感性现象,古希腊的艺术最完美地体现了艺术的本质目的。黑格尔艺术终结理论包含着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的维度,二是精神的维度,他的艺术终结的概念正是对这两个维度的思
考的产物。从时间维度上讲,古典艺术是古希腊时代的产物,从精神维度上看,希腊古典艺术表现的就是希腊的时代精神和理念,而浪漫艺术则是黑格尔时代的艺术,它在精神意义上体现的是现代浪漫艺术的时代精神和理念。黑格尔尽管认为古典艺术是形式与内容、形象与意义的完美的和谐统一。但他认为,现代的、基督教的文化时代体现了精神理念的更高发展要求,因而优于古代的生活和文化。古希腊的古典艺术体现的是古希腊时期能够意识到的自我意识,现代基督教文化所体现的是更高发展阶段的自我主体意识。随着现代文化的出现,宗教和哲学开始上升,自我意识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强,随着新时代的浪漫艺术的出现,表现性的、概念性的艺术理解开始取代形象化的理解,浪漫艺术反映了自我意识的更伟大更崇高的层面。但是,在黑格尔看来,浪漫艺术在表现现代自我意识的确定性本质时也同样体现着它自身的局限。绘画、音乐、诗歌是浪漫主义阶段获得完美表现的三种艺术,它们体现了不断增长的主体性意识。这种不断增长的主体性意识在艺术中的体现是,艺术越来越少地依赖于物理性的材料和形式,象征艺术是物质超于精神,古典艺术则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于是浪漫艺术就成为了象征艺术的颠倒形式。
因而,艺术进步的模式就是,从雕塑的三维性的特征转向绘画的二维性,而音乐则更少物质性,它不再有任何空间维度,而只有时间的维度,雕塑和音乐都不断向诗歌的形式发展。诗歌,尤其是黑格尔时代的德国诗歌和小说写作,被视为时代精神的浪漫主义的完美表现,黑格尔确信,诗歌是时代精神自我意识感性显现的最后形式。也就是说,艺术发展到了浪漫时期它就发展到了高峰,人们就再也不能从感性的艺术形象中认识理念,精神进一步摆脱物质的结果必然要转向哲学的概念,最终艺术让位给了哲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精神的发展模式,黑格尔就提出了“浪漫型艺术的终结”的概念。其实,黑格尔“浪漫型艺术的终结”的说法似乎并没有断言艺术终将死亡,在《艺术哲学讲演录》的序言中,他写道:“尽管我们可以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日趋于完善,但是艺术的形式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我们尽管觉得希腊神像还很优美,天父、基督和玛利亚在艺术里也表现得很庄严完善,但是这都是徒然的,我们不再屈膝膜拜了。”
[3]这种似乎充满着悲悼性感叹的预言,虽然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死亡,但又确实成为了此后艺术哲学和美学关于艺术终结的不断阐释的隐喻。二、黑格尔的预言与20 世纪的“艺术终结”理论
黑格尔的预言成为了20 世纪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理论阐释的一个巨大隐喻,一个被不断阐释的话语源头。尽管此后讨论和阐释严格说来并不完全是在黑格尔意义上展开的。然而理论家们用“衰退”或“死亡”、“终结”这样的表述,无疑都在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语境中持续和延伸着这个话题。我们知道,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曾以循环论的历史观谈到了艺术终结问题。他认为文化和艺术就像植物一样,从一种原始的粗糙的形式开始,在此后的发展中进入一个繁荣期,最后将走向衰落,尤其是随着现代城市和文化艺术的兴起,文化的城市为世界城市所取代,独特的有机风格被平面化的无机景观所取代:“它首先为了它的壮丽的进化的需要,牺牲了它的创造者的血液和心灵,然后为了文明的精神牺牲了这种生长的最后隆盛时期———这种命定走向最后的自我毁灭。”
[4]这种毁灭也必然会使已有的艺术走向终结,文化和艺术走向死亡将在现代时期变成一种必然的宿命。就在斯宾格勒1918 年出版它的《西方的没落》的第二年,S.I.维特基维兹在《绘画的新形式》中也谈到了艺术的终结问题,他认为“艺术的衰退已经出现”
[5]。原因有二,一是艺术已经失去了“形而上的”人文关怀,二是现代世界包含的大量刺激消解了艺术的创造性,许多艺术作品甚至放弃了对现存世界刺激的反抗。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与斯宾格勒相一致的。有所不同的是,斯宾格勒是从历史循环论的观点来看艺术的没落,维特基维兹则是从现代世界对艺术人文关怀的消解和艺术对人文关怀的放弃来看艺术的终结。
第5章
一、单选题 (共 80.00 分)
1.亚里士多德提出      ,坚信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一切科学和艺术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善。
A.净化说
B.摹仿说
C.游戏说
D.物感说
2.“寓教于乐”是       提出来的。
A.贺拉斯
B.亚里士多德
C.锡德尼
D.托尔斯泰
3.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倡       。
A.为道德而艺术
B.为人生而艺术
C.为社会而艺术
D.为艺术而艺术
4.启蒙运动时期的       说:“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真理与美德是艺术的两个朋友”,所以艺术家和批评家首先要做有德行的人。
A.贺拉斯
B.狄德罗
C.歌德
D.狄更斯
二、填空题 (共 20.00 分)
1.
这幅画作的名字是  《泰晤士河上散落的烟火:黑和金的小夜曲》  ,作者是惠斯勒?
第6章
一、单选题 (共 60.00 分)
1.著名学者季羡林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      ,再没有第二个。
A.中国敦煌和新疆地区
B.印度的新德里地区
C.希腊的雅典地区
D.中国的西安地区
2.建筑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它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和肋状拱顶与飞拱。
A.希腊式
B.罗马式
C.洛可可式
D.哥德式(哥特式)
3.《九歌》是中国古代汉族诗歌集。《九歌》相传是夏代乐歌,后遗落民间。民间在祭神时演唱和表演,      将其改编与加工,写成格调高雅的诗歌。
A.孔子
B.屈原
C.司马迁
D.宋玉
4.
此幅画作的名字是           ?
A.《基督受礼》
B.《基督降生》
C.《迦南婚宴》
二、论述题 (共 40.00 分)
1.如何理解敦煌飞天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般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种奇迹?
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  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磅的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中国敦煌的飞天形象都进行了概括、简化、规整、夸张、秩序化,显示出了东方装饰造型艺术的高超,飞天的造型体态丰满、气度优雅、线条流畅、动态自如、飘然超逸、舞姿优美,她们有的吹萧,有的弹琴,犹如在仙境,优秀的装饰艺术能创造美好的诗意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性将摆脱世俗的羁绊、回归自然、由此而获得彻底的解放。装饰艺术在表达人类生存主题和重大历史主题方面亦有自己的优势,有着强烈中华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特点的元素完全可以在艺术家手中,通过把客观形象和色彩以主观意识和自我需求用装饰的手法进行必要的归纳、取舍、夸张,从而获得新的形象和意境,对图案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7章
一、单选题 (共 45.00 分)
1.在《艺术哲学》一书,丹纳提出了决定文明发展的三要素理论。他将____ 放在了第一位,认为这一力量是构成一个民族后天发展的“原始地层”,是一个民族的“永久本能”,它非常牢固,“不受时间影响,在一切形势一切气候中始终存在”。
A.种族
B.环境
C.时代
D.文化
2.______将巫术归结为两种类型,他指出:如果我们分析巫术赖以建立的思想原则,便会发现它们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二是“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前者可称为“相似律”,后者可称为“接触律”或“触染律”。
A.弗洛伊德
B.弗雷泽
C.弗洛姆
D.克洛泽
3.
下图是著名画家_____的作品。
A.乔尔乔内
B.波提切利
C.提香
D.戈雅
二、填空题 (共 15.00 分)
1.丹纳的“环境”说包括__自然气候_、___精神气候__。二者共同制约着文化艺术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三、论述题 (共 40.00 分)
1.试论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中体现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斯达尔夫人,著名的法国文学理论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主要著作有《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简称《论文学》)、《德国的文学与艺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详尽论述了其文学的观念。“她受启蒙思想影响较深,但对封建制度仍存幻想。她虽然同情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并讽刺拿破仑独裁和波旁王朝复辟,但又谴责资产阶级雅各宾党专政,而向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她批评夏多勃里昂的反动浪漫主义,但由于接受德国耶拿派浪漫主义的神学观点,和夏多勃里昂同样地沉浸在浓厚的宗教感情中。在启蒙思想家中,她崇信卢梭的唯情论,但同时又吸取孟德斯鸠所代表的社会学中的地理学派观点,认为地理、气候影响民族性格、社会制度以至文化艺术。”叫斯达尔夫人从文学历史学派立场出发,主张对文学的把握,批评应从作品所产生的自然、社会环境中去理解
斯达尔夫人在《论文学》中第一次提出了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的区别,在《序言》中明确自己的主旨是:“考察宗教、风格和法律对文学的影响,反过来,也考察后者对前者的影响。”《论文学》叙述并探讨了欧洲古希腊、古罗马一直到18世纪各国的文学,涉及哲学、道他、宗教、激情等领域着重分析了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她认为,西欧有南方和北方,可分别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
“我觉得存在两种不同的文学,一种来自南方种源出北方;前者以荷马为鼻祖,后者以莪相为渊源。希腊人、拉丁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兰西人属于我所谓南方文学这类型。英国作品、德国作品、丹麦和瑞典的某些作品应该列入由苏格兰行吟诗人、冰岛寓言和斯堪的纳维亚诗歌肇始的北方文学。”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的差异来自于南方人和北方人不同的精神,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不同的自然环境。南方“清新的空气、从迷的树林、清澈的溪流”,它们“和人的情操混合起来,使人们的兴趣更广
而对同一思想的强烈程度则较逊”, 人们感到生活的乐趣, 感情奔放, 大都不耐思考, 与女性交往很少拘束, 比较奴役, 却取偿于“艺术的爱, 气候的美”;北方土地贫瘠, 气候阴沉多云, 人们较易滋长生命的忧郁感和哲学的沉思, “对欢乐的关怀不及对痛苦
的关怀大”, 但想象却因此而更加丰富, 具有独立意志, 不能忍受奴役, 并尊重女性。而盛行于北方的基督教 (新教) 更有助于人性的培育。在文学上, 南方文学耽于逸乐, 排斥思考, 不能与沉思相和谐, 诗人把南方的自然形象与情操相结合, 较多地反映了“民族和时代的普遍精神”。而北方文学含有关于心灵解放的丰富想象, 富有哲学思想, 比较适合于一个自由民族的精神。
“跟南方诗歌相比, 北方诗歌与一个自由民族的精神更为相宜。南方文学公认的创始者雅典人, 是世界上最热爱独立的民族。然而, 使希腊人习惯于奴役却比使北方人习惯于奴役容易得多。对艺术的爱、气候的美、所有那些充分赐给雅典人的享受, 这些可能构成他们忍受奴役的一种补偿。对北方民族来说, 独立却是他们首要的和唯一的幸福。由于土壤硗薄和天气阴沉而产生的心灵的某种自豪感以及生活乐趣的缺乏, 使他们不能忍受奴役。”[4]斯达尔夫人对于地理环境的分析, 阐明了南方和北方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 同时也造就了人的精神与性格的差异, 因此, 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才有了如此巨大的不同。对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 斯达尔夫人表示更偏爱钟情北方文学。她说:“我们不能泛泛地说分别以荷马和莪相为最早典范的两种类型诗歌孰优孰劣。我的一切印象、一切见解都使我更偏向于北方文学。”
第8章
一、单选题 (共 60.00 分)
1.著名美学家      在《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一文中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A.朱光潜
B.宗白华
C.李泽厚
D.鲁迅
2.名曲“梅花三弄”的本事来源于      。
A.王羲之与支道林
B.王献之与桓伊
C.王徽之与桓伊
D.王徽之与戴安道
3.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出自     之手。
A.王羲之
B.颜真卿
C.苏轼
D.王庭坚
二、填空题 (共 40.00 分)
1.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把“魏晋风度”归结为药与酒、_姿容
__、神韵__。
2.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即分别以_____斯式体系________、_____布式体系________、____梅兰芳体系_为代表的三种表演体系。
第9章
一、单选题 (共 80.00 分)
1.“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     提出的著名论断。
A.杨振宁
B.李振道
C.钱学森
D.吴冠中
E.路甬祥
2.在《论科学》中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A.袁隆平
B.歌德
C.钱学森
D.钱学森
E.爱因斯坦
3.以下画作出自     之手。
A.毕达哥拉斯
B.毕加索
C.杜尚
D.杜夫海纳
E.塞尚
4.“艺术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艺术作品是真理的显耀”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福柯
B.海德格尔
C.尼采
D.歌德
二、判断题 (共 20.00 分)
1.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是绘画中的科学中透视学的经典之作。
A.正确
B.错误
第10章
一、单选题 (共 45.00 分)
1.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      说认为“美的艺术就是的艺术。”
A.迷狂
B.灵感
C.天才
D.神思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     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
A.张萱
B.吴道子
C.张璪
D.李思训
3.____________的《疯癫与文明》说: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狂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狂的历史。
A.福柯
B.弗洛伊德
C.福克纳
D.德里达
二、填空题 (共 15.00 分)
1.黑格尔认为_灵感_是一种有效率的艺术想象。
三、论述题 (共 40.00 分)
1.如何看待艺术家们难解的“恋父”、“恋母”情结
恋父情结又称爱勒克拉情结(ElectraComplex),心理分析上用于指代一个女孩从与亲密程度上与母亲的竞争行为。这一词与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是相对的。对于恋父情结的讨论自然会影响对同性别的父母一方婚姻角色认同的讨论。弗洛伊德说,一个女性在心理性成熟发展时期,首先是依赖母亲的。当她发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时,女性开始依赖父亲,并因误认为的“被阉割”而排斥和责怪母亲。弗洛伊德认为这样一来,女孩因为害怕失去母亲的爱自然开始识别并模仿母亲的行为。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这就是听谓的“恋母”情结、恋父”情结。
恋父”或"恋母”懦结是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徳所探讨的一种精神状态或心理倾向,这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家本人及其他们的艺术创作,而且也为我们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第11章
一、单选题 (共 30.00 分)
1.洛可可式建筑与以下哪一种“美”属于同一范畴?
A.透纳的画作《暴风雪》
B.魏碑《龙门十二品》
C.赵孟頫的《洛神赋》
D.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2.魏晋时期,关于“言意之辨”,王弼持      说。
A.言不尽意
B.言尽意
C.得意忘象
D.书不尽言
二、多选题 (共 15.00 分)
1.“以俗为美”的艺术有          。(多选)A.弋阳腔
B.昆曲
C.《我的太阳》
D.《阳春》《白雪》
E.《下里》《巴人》
F.二人转
三、填空题 (共 15.00 分)
1.
此幅画作是___《孟特芳丹的回忆》___。
四、论述题 (共 40.00 分)
1.简述南书与北书的形式美区别?
阮元的基本理论。他在《南北书派论》中的叙述:“元谓: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盖由隶字变为正书、行草,其转移皆在汉末、魏晋之间;而正书、行草之分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南派由钟繇、卫瓘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卫瓘、索靖及崔悦、卢湛、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始大显。然欧、褚诸贤,本出北派,洎唐永徽以后,直至开成,碑版、石经尚沿北派余风焉。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减笔至不可识。而篆隶遗法,东晋已多改变,无论宋、齐矣。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而蔡邕、韦诞、邯郸淳、卫觊、张芝、杜度篆隶、八分、草书遗法,至隋末唐初,犹有存者。两派判若江河,南北世族不相通习。至唐初,太宗独善王羲之书,虞世南最为亲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然此时王派虽显,缣楮无多,世间所习犹为北派。赵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可以归纳为几点:1、书法迁变由隶字变为正书、行书,隶变之初共同的源头都是钟繇、卫瓘、索靖,但从魏晋开始分为南北两派了。2、南派由“钟繇、卫瓘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卫瓘、索靖及崔悦、卢湛、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3、南派长于尺牍,书体擅长行草书,书风“疏放妍妙”;北派则长于碑版、石经,书体擅长真楷,书风“拘谨拙陋”。4、至唐初虞世南、褚遂良都还是以北碑为依据,只是到了李世民重王羲之书法,南帖奉为正宗,宋朝《淳化阁帖》流行以后南帖更盛,北碑派就慢慢式微了。应该说阮元的论证是清晰的。
康有为的看法。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宝南第九”中说“阮文达《南北书派》专以帖法属南,以南派有婉丽高浑之笔,寡雄奇方朴之遗,其意以王廙渡江而南,卢谌越河而北,自兹之后,画若鸿沟。故考论欧、虞,辨原南北,其论至详。以今考之,北碑中若《郑文公》之神韵,《灵庙碑阴》《晖福寺》之高简,《石门铭》之疏逸,《刁遵》《高湛》《法生》《刘懿》《敬显俊》《龙藏寺》之虚和婉丽,何尝与南碑有异?南碑所传绝少,然《始兴王碑》戈戟森然,出锋布势,为率更所出,何尝与《张猛龙》《杨大眼》笔法有异哉!故书可分派,南北不能分派,阮文达之为是论,盖见南碑犹少,未能竟其源流,故妄以碑帖为界,强分南北也。”归纳起来,康有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书可分派,南北不能分派”。书可分派是说书法分“南帖”“北碑”可以,但是说书法史分南方为“帖”派,北方为“碑”派不可以,因为南方的碑也不比北碑差。但是康有为并没有对此详加讨论,而他对于大力弘扬“北碑”书风却是不遗余力的。
沙孟海早年比较崇尚“北碑”,他的书法创作基础应该也来自“北碑”,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学术眼界的提高,对“碑与帖”的关系有了许多自己独特的看法。对于“南北书派”,他大体同意康有为“书可分派,南北不能分派”的意见。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他认为阮元与康有为两人的观点,“有他对的一面,也有他不对的一面。”应具体对待:
第一,就南北方分派这一点来说,他认为:“北方碑版特别多,固然是事实,宋以后摹刻汇帖多收南方书迹,也是事实。我认为北方书迹留传到今天的大多数是碑刻,我们没有看到他们的启牍,不能便说他们不长于启牍。”这个说法实际上表明他不怎么同意分“南北两派”,他的理由甚至可以说“北方有碑南方也有碑。南方有帖北方也有帖”。
第二,就“北碑”涵盖范围这一点来说,他认为不能仅仅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版,而“应包括秦篆汉隶在内”。他举例说:“世推邓石如为碑学第一家,他的成就,主要是篆、隶。楷书犹在其次。”他以实例来说明“重北碑”是有偏颇的,作为“碑”这个大家庭来说,“秦篆”、“汉隶”“北碑”都有同样的价值。
第三,就阮元与康有为“尊碑抑帖”的观点,他不太同意。他在晚年对清代书法作总结的时候曾谈到,在帖学和碑学比较起来,帖学是主线;在评价清代书法成就的时候,他认为“明清之交书法界人才辈出,这是过去未有的现象。黄道周而外,有倪元璐、王铎、傅山、朱耷,造诣最卓。其次有原济、程邃……他们的真行草书,非但为清代中后期所无,即使与明代书法极盛时期的祝允明、文徵明一辈相比,亦不逊色。”“这批人的作品,继承明季的书风,对传世二王旧体大有发展,或恣肆,或遒练,或生辣,或古拙,风格各异,总之皆虎虎有生气,至今书法界还推崇备至。”他以实际成就说明“帖学”并未衰微。他还认为清代中晚期虽然重“北碑”但真正有成就的是篆书和隶书,而“魏碑楷书”的成就反而不大。
第四,对于康有为认为“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等观点,沙孟海认为是“矫枉过正、主张太过,结果说成凡碑皆好,碑皆是当时原迹,皆是第一手资料,帖多是重摹屡翻,能否保存作者真面,难以置信。这样一刀切,便成偏激之论,非公允之言。”他是认为“北碑”有好有不好,应该区别对待。
第五,他发现了“写体与刻体”的差别是造成“北碑”所谓雄肆风格的根本原因。他在《碑与帖》一文中谈到:“1930年西北科学考查团从新疆吐鲁番获得相当于西魏时代的高昌国《画承及妻张氏墓表》前五行志画承本人,书丹后已付刻,并且字沟中填了朱。后三行志其妻张氏,只书丹,未刻,朱迹显明未剥落。后三行朱书各字,落笔收笔纯任自然,与我们今天运笔相同。前五行经过刀刻,就笔笔方饬,不像毛笔所写。前后对照,证明有些北碑戈戟森然,实由刻手拙劣,信刀切凿,决不是毛笔书丹便如此(刻石者左手拿小凿,对准字画,右手用小锤击送。凿刃斜入斜削,自然笔笔起梭角,只有好手能刻出圆笔来)。由此可见历代碑版的刻手大有高低。”他在后来所写的《两晋南北朝书迹的写体与刻体——兰亭帖争论的关键问题》一文中更是用5个刻石、2个刻砖、2个砖书、2个陶瓷刻件、3个木椟、4个纸本为证据,证明了:“北碑”书法书体与所谓“南帖”书法在用笔上都是“字划圆润,起笔收笔并无方角”,“丹书运笔自然,刻文则笔笔方饬,不类书翰”的。
他还总结了“刻手”与“写手”在“北碑”上的三种不同表现:第一种是写手好刻手也好的,第二种是写手好而刻手不好的,第三种是写手刻手都不好的。最后他得出结论:“刻手好,东魏时代会出赵孟頫;刻手不好,《兰亭》也几乎变成《爨宝子》”。⑾沙老的这个论证从根本上证明了一个问题:“北碑”的书写者在用笔上也是有转折和圆角的,“北碑”与“南帖”之间风格上的巨大差别是由于“南帖”的刻帖者忠实于原帖,而“北碑”诸刻手肆意发挥所造成的。这个问题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刻碑技术问题,其实却关系到北碑“字画方峻,锋棱毕露”效果是怎么来的问题。如果这种“雄强”的效果只是锋刃所致,那么北碑书法的“雄强”就只是“北碑刀锋”的雄强了;这样一来,所谓“北碑”书法其本质是“北碑刻法”,而“北碑”书艺实际就是“刻艺”了。
沙老的这些论述,从实践和认识角度对阮元的《南北书派论》提出了怀疑和挑战,尤其是关于“写体和刻体”关系的研究成果强烈撼动了“北碑雄强”的根基。我们看沙老自己的书体所采用的用笔来自于传统笔法,而在结字上吸收了北碑斜划紧接的方法,这实际上说明了他已经是一个“碑帖兼容”的书家了。
第12章
一、单选题 (共 60.00 分)
1.“接受美学”(Receptional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      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中提出的。
A.姚斯
B.伊瑟尔
C.费希
D.伽达默尔
2.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主将马修·阿诺德对      推崇有加,将之比作“最高的山峰”,高不可攀。
A.莎士比亚
B.司汤达
C.雨果
D.托尔斯泰
3.“诗无达诂”,出自___________的《春秋繁露》一书。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董其昌
4.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话西游》的流行,彰显了国人对     张扬的肯定。
A.客体型
B.他者型
C.自律性
D.主体性
二、论述题 (共 40.00 分)
1.
请简要介绍并鉴赏此幅画作。
画面描绘了一个面容近似骷髅的人,双手捂住耳朵  站在一条看不见首尾的公路桥上,似乎由于惊吓而大声呐喊。蒙克以版画的方式,把红、蓝、绿、赭  石的色线,组成流动的河水与天空的形状,造成一种游动与飘忽的动态,给人以不安感,似乎是一场“恶梦”的再现。它象征着“世纪末”人们的彷徨情绪。
《呐喊》是蒙克的代表作之一。画面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那些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这幅《呐喊》。”
1895年画家把作品制成平面印刷以大量复制,开创社会大众对其图像的认知。《呐喊》最初在柏林展出时,几乎所有评论家都表现出明显的厌恶;一向习惯于赏心悦目的艺术的人们,对这种形式、这种色彩以及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疯狂画面,感到震惊及恐惧,因为它似乎在自己灵魂深处引起共鸣、这幅可说是蒙克艺术巅峰的画作,一直在诉说着人类灵魂深处尚未被唤醒的不安和恐惧。蒙克的绘画,对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有评论家指出:“蒙克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质,并在表现主义被命名之前就彻底实践了它。”
课程作业1
一、单选题 (共 80.00 分)
1.《春江花月夜》原为       歌曲名,张若虚采用此题写作诗歌,影响最大。D
A.相和歌声
B.河北梆子
C.楚辞
D.乐府无声
2.法国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星空》表现的是的精神        。
A.奔腾
B.悲伤
C.崇高
D.和谐
3.康德曾有一句经典的名言:“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准则”。其“头上的星空”典故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         的故事。
A.亚里士多德
B.叔本华
C.泰勒斯
D.惠斯勒
4.最早提出艺术是自然的摹仿说。
A.德谟克利特
B.赫拉克利特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5.“_________”,艺术起源理论之一,主张艺术起源于人的内在情感的表现。
A.表现说
B.情感说
C.劳动说
D.游戏说
6.“_________”指人把自己的情感移入自然界或无生命对象中,使之具有人的情感和生命的现象。
A.内摹仿说
B.劳动说
C.移情说
D.表情说
7.毕达哥拉斯主张美包含在简单、明确的各部分的安排之中,认为________。
A.条理和比例是美的
B.保持度量和比例总是美的
C.美在于度量、形态与比例
D.美包含在光辉与比例之中
8.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与这段话最为切近的美学论断是       。
A.美在形式
B.美在摹仿
C.美在生活
D.美在距离
9.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倡       。
A.为道德而艺术
B.为人生而艺术
C.为社会而艺术
D.为艺术而艺术
10.启蒙运动时期的       说:“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真理与美德是艺术的两个朋友”,所以艺术家和批评家首先要做有德行的人。
A.贺拉斯
B.狄德罗
C.歌德
D.狄更斯
11.
下图是著名画家_____的作品。
A.乔尔乔内
B.波提切利
C.提香
D.戈雅
12.名曲“梅花三弄”的本事来源于      。
A.王羲之与支道林
B.王献之与桓伊
C.王徽之与桓伊
D.王徽之与戴安道
13.“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     提出的著名论断。
A.杨振宁
B.李振道
C.钱学森
D.吴冠中
E.路甬祥
14.____________的《疯癫与文明》说: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狂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狂的历史。
A.福柯
B.弗洛伊德
C.福克纳
D.德里达
15.“诗无达诂”,出自___________的《春秋繁露》一书。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董其昌
16.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话西游》的流行,彰显了国人对     张扬的肯定。
A.客体型
B.他者型
C.自律性
D.主体性
17.“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出自       ?
A.《山海经》
B.《诗经》
C.《周易》
D.《礼记》
18.“艺术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艺术作品是真理的显耀”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福柯
B.海德格尔
C.尼采
D.歌德
19.“审美无功利说”是由美学家(   )提出的
A.普列汉诺夫
B.康德
C.谷鲁司
D.阿多诺
20.1920年(  )在巴黎创作的小提琴曲《行路难》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
A.钱学森
B.李四光
C.马思聪
D.吕思清
21.
下图中苗族服装图案寓有(   )和“双凤朝阳”之意。
A.吉祥如意
B.平平安安
C.前程似锦
D.和和睦睦
22.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提出,中国美学史上有两种美,即(   )之美。
A.淳朴自然,简洁大方
B.自然,雕琢
C.意蕴,意境
D.芙蓉出水,错彩镂金
23.黑格尔说:“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里的“解放”是指人的(   )。
A.社会关系的解放
B.生活方式的变革
C.思想观念的自由
D.创造性的发挥
24.(    )指出:“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
A.布洛克
B.康定斯基
C.丰子恺
D.托尔斯泰
25.(  )的《诗集传》,以理学为思想基础,集中了宋人训诂、考据、文学的研究成果。
A.王安石
B.李清照
C.朱熹
D.刘禹锡
二、填空题 (共 20.00 分)
1.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即分别以_____斯式体系________、_____布式体系________、____梅兰芳体系_为代表的三种表演体系。
2.
此幅画作是_____《孟特芳丹的回忆》__________。
3.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流行用“ ____ ”比喻艺术对生活现实的再现、反映。
第1空: 镜子
4.“高山流水”这一成语讲的是          与钟子期的故事。
第1空: 钟子期
5.名曲“梅花三弄”,讲的是        和桓伊之间发生的故事。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
第1空: 王徽之
课程作业2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定义: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启示:“皮格马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提出: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管理学应用:运用到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经过激励后,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就变成了行。
“陌生化”
“陌生化”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心理学纲要》指出,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的特点,而那些“完全确实的情境(无新奇、无惊奇、无挑战)是极少引起兴趣或维持兴趣的”。所以新奇的东西才能唤起人们的兴趣,才能在新的视角、新的层面上发掘出自我本质力量的新的层次并进而保持它,而“陌生化”正是化熟悉为新奇的利器。
广告叙述视角的陌生化,就是把广告中人物的“我”的全知全能视角转化为“它”的视角进行观察。如宝丽来“立可拍”的戛纳获奖广告片,就是利用“狗”的视角来进行叙述,通过狗的眼睛来看事物。在广告中,一只小狗因为家里被翻得乱七八糟而遭到主人的严厉呵斥。但这一切其实是家里的猫所为。满腹委屈的小狗决心抓住猫的罪证洗脱冤屈。终于等到一次主人离家的时候,猫又开始乱翻东西了,只见狗的眼睛四下张望,眼光从架子上的刀转到了桌上的一架“立可拍”照相机身上,利用“立可拍”拍下了猫乱翻东西的罪证。当主人回家时,狗儿神气地叼着那张充当“罪证”、可以洗清自己冤屈的照片在门口迎接着主人。整个广告都是从狗儿的拟人化的视角进行描述,生动幽默而让人忍俊不禁。它摆脱了以往照相机采用人物拍摄进行叙述的惯例,转而把主人公的表演任务交给了往往是广告配角的动物,叙述视点的交叉移位,使广告表现的内视点孕育出了不同个性色彩的视线。这种陌生化的创造,使得习惯于把任何对象都贴上“我的”标签的人们不得不重新对此作出思考和评判。让消费者以旁观者的身份、从不寻常的视角去看待广告商品,大大拓展了广告艺术表现力和主题说服力,也有利于把消费者从视觉疲劳中解脱出来。(视觉广告的“陌生化”手法)
“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于19世纪末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当时西方现代主义已经出现,其各美学流派虽然观点驳杂,但视形式比内容更重要则是其普遍的理论倾向,他们都追求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在贝尔看来,审美的情感不同于生活中的情感,只是一种纯形式的情感,人们在审美时,不需要生活的观念和激情,只需要对形式、色彩感和三度空间的知识,审美是超然于生活之上的。基于这种认识,贝尔否定叙述性的艺术品,认为这类作品只具有心理、历史方面的价值,不能从审美上感动人。他尤其称赞原始艺术,认为原始艺术通常不带有叙述性质,看不到精确的再现,只能看到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之有意味,是因为形式后面隐藏着物自体和终极实在本身。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就是把握这个“终极实在”,人们不能靠理智和情感来把握这个“实在”,只能在纯形式的直觉中,才能把握它。贝尔的假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意味的形式”成了美学中最流行的口头禅。
简述“达达主义”的艺术主张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艺术流派的一种。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
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等。这场运动的诞生是对野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种抗议。达达主义者们坚信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种价值观是一种僵化、呆板的压抑性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还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达达主义运动影响了后来的一些文艺流派,包括超现实主义和激浪派。达达主义者认为“达达”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反艺术”。无论现行的艺术标准是什么,达达主义都与之针锋相对。由于艺术和美学相关,于是达达干脆就连美学也忽略了。传统艺术品通常要传递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潜在的信息,而达达者的创作则追求“无意义”的境界。对于达达主义作品的解读完全取决于欣赏者自己的品味。此外,艺术诉求于给人以某种感观,而达达艺术品则要给人以某种“侵犯”。讽刺的是,尽管达达主义如此的反艺术,达达主义本身就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流派。“达达”作为对艺术和世界的一种注解,它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艺术。
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论述你对“美是生活”的认识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在现”,凡是显示出生活的,就是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机械唯物论的缺陷,使他在美学和艺术思想中充满了矛盾,尤其是他过分抬高现实美,贬低艺术美。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在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但是《格尔尼卡》的抽象艺术已经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但它仍然是美的。
简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美学价值
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传说中最重要的故事,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修道院饭厅画《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被审判的位置上。
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从形象上难以区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节(犹太民族的主要节日)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
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达·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
在耶稣右边的一组中,我们看到一个黑暗的面容,他朝后倚着,仿佛从耶稣前往后退缩似的。他的肘部搁在餐桌上,手里抓着一只钱袋。我们知道他就是那个叛徒,犹大·伊斯卡里奥特。
犹大手中的钱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们想起,他就是为耶稣和其他门徒保管钱财的人,钱袋里装着出卖耶稣得来的三十块银币的赏钱。
即使他没有拿着那只钱袋,我们也能通过达·芬奇的绘画方式,辨别出这个罪恶的敌人犹大。
犹大的侧面阴影旁是圣·彼得,我们也可以看见他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