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的三大思潮

发布时间:2021-03-12 06:06:59

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的三大思潮

网友回答

马克思主义、西化派自由主义、与现代新儒学
下面是思潮详解
文学思潮是对现代性的回应.由于中国现代性的外发性和后发性,中国文学思潮从西方引进,二者之间存在时间差;中国文学受到多种世界文学思潮的影响,不那么单纯了,具有复合性.在接受过程中出现了对外来文学思潮的误读,主要是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误读.由于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也导致文学思潮演变的倒序和反复,如五四启蒙主义被新古典主义取代以及新时期启蒙主义的复兴;也导致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薄弱、滞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主
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的回应.现代性造成了传统社会的剧烈变革,文学也必然回应这种变革,或者表示赞成,或者表示反对,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思潮.这就意味着每个民族的文学思潮的特性是由它的现代性特性决定的.因此,考察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必须考察中国现代性的特性.
中国现代性的特征首先是它的外发性.所谓外发性是指现代性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中国的现代性不是来自本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现代性的核心是启蒙理性,包括工具理性(科学精神)和价值理性(人文精神).这种理性精神有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渊源,而发生于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本土文化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或者佛家(本土化了的禅宗),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都没有成为现代性的土壤.这就注定中国社会的现代变革必须从外部引进现代性,中国现代性具有外发性.中国的现代性是从西方引进的,确切地说,部分是西方列强强迫我们接受的,部分是我们自觉地引进的.在鸦片战争之后,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中国经历了从抵制和被迫地接受到自觉地接受、学习和引进现代性的运动.这种现代性的外发性,必然与中国文化传统冲突,也必然缺乏本土文化传统的支援意识,从而造成中国现代性的脆弱性和艰难性,它的历程必然是曲折迂回甚至是有反复的.
中国现代性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欧洲的历史表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致的,现代性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动力,而现代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政治载体.但是,对于中国而言,情况有所不同.中国是受西方列强压迫的半殖民地社会,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这意味着批判西方现代文明;而现代性又必须从西方引进,这意味着以现代西方现代文明为楷模、向西方学习.这样,中国的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就发生了冲突,二者不能同步进行,必须取舍其一.由于民族危亡的紧迫性,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压倒了建设现代性的任务.于是,五四以后,以牺牲现代性为代价,甚至以反现代性的方式,走上了争取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为基本任务的革命道路.这就造成了中国反现代性思潮的强固影响以及现代性的滞后性.
20世纪是中国现代性发生以及与现代民族国家冲突的历史,也是现代性失落与回归的历史.20世纪的中国历史大致上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是现代性被引进和发生的时期.第二阶段,五四以后至建国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压倒实现现代性任务,启蒙转化为革命的时期;而建国以后至“文革“是初步完成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但反现代性的思潮(表现为极“左”思潮)仍然主导的时期.第三阶段,新时期以来(包括80年代的新时期和90年代的“后新时期”)则是现代性回归和建设的时期.
在交织着现代性启蒙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双重主题的20世纪,文学思潮也出现了复杂的情况.由于中国现代性的外发性,作为现代性的反应的文学思潮也具有了外发性.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外发性体现为它不是本土文学的内在发展的产物,不是自发地生成的,而是受外来思潮的影响,从国外引进的.由于传统社会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没有产生现代性,因此,中国文学只是与前现代性发生关联,没有发生现代文学思潮的历史条件.中国古代文学虽然有不同的风格、流派,但一直没有摆脱古典文学的传统,基本上没有超出传统理性的制约.因此,中国虽然有两千多年的文学史,但是并没有发生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只是在现代性进入中国之后,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发生之后,中国的现代文学思潮才真正地产生了.在五四启蒙运动中,从西方引进了科学、民主,这是现代性的中国称谓,这意味着现代性产生.现代性引发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剧烈变革,面对着这种变革,文学必须有所回应,于是就有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既有现代性发生的历史条件,又有国外文学思潮的思想资源.中国的文学思潮接受了欧洲文学思潮的影响,并且直接引进了欧洲现代文学思潮.五四以前,中国文学界就已经知道欧洲文学有理想与写实之分,以后又知道有写实与浪漫之分.五四以前中国文学界以西方文学为榜样,发生了“三界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及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的革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生的前奏.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界自觉地学习和引进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对西方文学思潮的了解就更详细、真确了,不仅知道了诸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主张,而且也大量翻译、介绍了这些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品,使这些文学思潮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中国文学又对欧洲现代文学思潮进行了选择性的接受,从而产生了中国第一个现代文学思潮——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五四以后又从苏俄接受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即新古典主义;同时也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其他非主流文学思潮.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就发生了.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外发性,使中国文学思潮与世界文学思潮相沟通,并具有了基本内涵的一致性,从此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的行列.在传统社会,中国文学是封闭自足的,它没有汇入世界文学潮流之中.只是在引进了现代文学思潮之后,中国文学才向世界文学开放,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五四文学革命的思想家们意识到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必要性,茅盾说:“民族文艺的新生,常常是靠一种外来的文艺思潮的提倡,由纷乱如丝的局面暂时地趋向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