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品性的作文!急求

发布时间:2020-07-28 07:26:09

品性,指品质性格。《宋书·孝武帝纪》:“庶简约之风,有孚於品性。” 夏曾佑 《小说原理》:“人多中材,仰而测之,以度君子,未必即得君子之品性。” 王国维 《曲录序》:“追原戏曲之作,实亦古诗之流;所以穷品性之纤微,极遭遇之变化。” 沈从文 《菜园》:“这种品性同趣味却全出之于母亲的陶冶。”

网友回答

   品性源于磨砺
   我站在历史的高处,遥望远方的山川,江河流逝,蔓延向希望的东方。夕阳照向古老的大地,孕育这片土地上的生命。这满地的生命,经过长途跋涉,经过持久磨砺,才有了各自或豪放,或坚韧,或忠贞的品性。生命之态就该是如此吧。 
   我们行走在人生这条亘古不变的旅途上,在坎坷中奔跑,从挫折中爬起,抖掉满身的忧愁,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法停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永垂不朽的英雄们,用有限的生命,散发无限的光芒,温暖我们的目光,诠释人生的真谛:品性,源于持久的磨砺。 
   傲岸不屈,磨砺出他的忠心。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南望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信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毡毛与草根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中沸腾着至死不渝的决心——精忠报国。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永远的苏武,傲然不屈,忘却富足,成就气节,苦难磨砺出他对大汉至死不渝的忠心。 
   凛然正气,磨砺出他的坚韧。 
   深陷牢狱,受宫刑之苦,他没有屈服,依旧屹立于历史的巅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直不阿,化做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这才让他能站在人生的高峰呼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刚直不阿的司马迁,身怀照亮天地的一身正气,拥有面对一切危难的坚韧。 
   踌躇满志,磨砺出他的豪放。 
   策一匹骏马,在黄昏的古道上奔驰。他曾以真诚的赤子之心,讴歌人生理想;他曾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传递豪迈、奔放、昂扬的激情。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他奔跑的脚步,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他的一腔热血。正因如此,他清醒地知道,他宁愿散尽千金,也不愿摧眉折腰去做大唐的“御用文人”。他“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呼“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才是真正的李太白,不崇拜庙堂的威严,不艳羡官场的利禄。他正心正己,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未酬的壮志,磨砺出他的豪放与洒脱。 
   一钩弯月在云层中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英雄一声长叹,泛起屡屡芬芳。无论是苏武的赤胆忠心、司马迁的坚韧不拔,还是李太白的豪放洒脱,这些品性都源于他们在逆境中的磨砺。逆境中的磨砺应成为我们生命之舟上的压舱物。正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我们的船才得以平稳前行。 
   既然不愿意被风雨淋湿,何不未雨绸缪?既然不愿意屈服于坎坷,何不磨砺自己,让自己战胜困难?既然不能号令风雨,让日月臣服,何不趁早学会适应,为自己撑起一片璀璨星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正的品性源于不断的磨砺。从此,请开始磨砺自己吧,让品性回归自然,让灵魂回归内心!

网友回答

   城市的品性
   在我看来,所谓品性,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品,一般可以理解为类型和属性;一是性,即某一事物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具体内容,及其具体或抽象的表现。 
   就城市而言,品主要体现在城市的性质和功能上,如政治型、经济型、文化型、军事型等,或几种类型的综合型。不同的类型及其相应的功能,是决定城市之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城市方能产生和发展其独特的性。 
   早期的人类是群居的,只有当某一群体达到相当大的规模,有了一定的公共积累,产生了一定的共同需求时,城市才可能产生。在一座城市就是一个政治实体,互不统属的条件下,每座城市的基本功能并无二致。但当一个政治实体不止拥有一座城市时,在行政中心之外的城市,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因地处边防或战略要地,形成军事性城市;因水陆交通路线交汇,有道路通往其他重要城市,形成交通枢纽城市。 
   有了不同的功能,城市才能显示出不同的品,不同品的城市自然有不同的性,但相同品的城市也可能有不同的性,因为这取决于两方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硬件和软件。前者是指城市基本的自然环境和建筑设施,后者是指城市里的人和他们维持着的传统。例如中国古代的首都,必定要根据建都的基本原则选定城址,如“天下之中”、“虎踞龙盘”等,还得根据自然条件的缺陷和实际需要,建造城墙、运河、宫殿、寺庙、兵营、民居等。与此相对应的人是皇室、文武官员、将士、居民、商人、僧尼等。这些人中有不少是首都特有的,或者是因为首都而特别多,他们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城市的人所无法等量齐观的。就是普通百姓,由于生活在首都也会有一种优越感。首都的地位一经确立,还会吸引大量流动人口,其中一部分会转化为移民。一个长期延续的首都,必定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因素构成了首都城市的品性。 
   此外,品可以大致分类,性却难以划分,因为既有客观标准,更有主观标准。 
   所以,城市的品可以复制,性却无法复制。汉高祖刘邦为了取悦他的父亲,曾将他的故乡丰邑完全复制到关中,将新城命名为“新丰”,还将丰邑的居民和其家产,包括喂养的牲畜全部迁至新丰。据说居民迁入时将从丰邑带来的鸡犬放在路上,它们就会找到主人的家。但以后新丰与关中的其他城市并无二致,可见丰邑的品性早已不复存在。原因很简单,刘邦可以将新丰造得跟丰邑一样,却无法改变新丰所处的关中的自然环境;他可以将丰邑的居民全部迁至新丰,却不能阻止他们的后代入乡随俗,发生不可避免的变化。 
   由于城市的品性更多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因而又被称为“城市的文脉”,它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关系。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并非所有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今天,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功能已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加上有限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城市多数原有设施的确已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此,大拆大建,增加建筑密度显然更有利。像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石库门和弄堂,即使以往再好,却不可能成为未来民居的主要模式。 
   但为延续文脉着想,一座城市需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才能延续城市的品性。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传承文脉的人。四合院和胡同、石库门和弄堂里必须有一些原来的居民或是其后人,因为真实的历史和生活并非完全可以用文字或图像记录。但这些居民完全有选择自己的居住方式的权利,如果需要他们为了传承文脉而发挥特殊的功能,政府则应给他们合理的补偿。 
   此外,这些物和人的保留还必须用地方立法的方式加以保证,还需要有专门的研究人员来从事本地历史和文化的深入发掘和抢救工作,在城市新功能的建设和新文化的创建中,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使本土传统文化的元素渗透到新文化中。 
   总之,守旧与创新并行不悖,城市品性在延续中改善,在继承中更新。居民既是城市品性的守护人,又是其批评者、改变者、塑造者。优良的城市品性使居民得到享受和陶冶,而高素质的居民也使城市品性得到完善和升华。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