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视点]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30 02:37:57

【名家视点】也谈新名词和外来语夏衍近年来,由于对外开放,知识更新,文学作品和评论中骤然出现了大量陌生的外来语、新名词。这些新词汇用得多了,用得滥了,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名词大换班”或者“名词大轰炸”。我很同意王蒙同志的意见 “有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就会有新名词”,这是古已有之,不足为怪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我不知道从甲骨、金文到秦始皇时代的小篆一共有多少字,但是由于象形和形声,画起来与刻下来都不容易,所以字数不多是可以肯定的。生于公元前的扬雄作《训纂篇》,记下来的只有20 40字,这之后一百多年,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字数就增加到9353个;再看看现在通用的字典,那就不知增加了多少倍了。世事日繁,人文发达,字和词就会增加,这是一种不可抵御的趋势。一方面由于新事物、新语汇的进入现代汉语是不可抗拒的,另一方面我们中国人又是宽宏大量、聪明智慧的,既乐于接纳,又善于消化和融合,所以许多外来语到了中国不久就会安家落户,或者经过中国化而约定俗成,这样的例子也是多不胜举的。德律风变成了电话,巴士变成了公共汽车,维他命变成了维生素。当然有的是能改的,例如现在的水泥,新来的时候广东叫士敏土,上海叫水门汀,后来又改名洋灰,最后才统一口径而成为水泥,其间经过了几十年。当然,也有些外来语是很难改的,例如沙发,这玩意儿一样是供人坐的家具,但它有弹性,既不像太师椅,又不像木板凳,无法可想,只能让它沙发下去了。讲了这些,我并没有提倡或鼓励“新名词大轰炸”“大换班”的意思。我认为对于外来语和新名词,既要大胆开放,又要根据中国实际(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审美心态等),独立自主地进行抉择和适应。(有删节)【小题1】作者对于外来语和新名词持怎样的观点?(3分)【小题2】第二段中的事例能否换成下面的事例?为什么?(2分)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词汇更是显出异乎寻常的大变动。当今人们的开放心态、改革精神和现代化意识使语言的运用更富有追求新色彩、寻觅新格调、敢于新创造的热情和能力,出现了诸如健美、代沟、热点、信用卡、公共关系、跳蚤市场、迷你裙、T恤衫、耐克鞋、霹雳舞等大量新词汇。【小题3】解释第三段中加点词“安家落户”的语境义。(2分)   【小题4】对以上四则材料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材料一介绍了汉语外来词的几种形式:纯音译、音译加意译、借用日语书写形式和借形兼借音。 B.材料二中的电头表明了新闻及时性的特点,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14年4月29日报道的事,参考消息网2014年4月30日就对其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C.材料三的作者使用“沙扬娜拉”这个外来词而不用“再见”,一是因为作者写给日本女郎,二是因为“沙扬娜拉”四字发声舒缓, 正好和全诗温柔、缠绵的情味相契合,而“再见”没有这样的效果。 D.材料四作者的观点与材料二中“强调理性、规范地吸纳外来词”的观点相矛盾。

网友回答

【小题1】对于外来语和新术语,既要大胆开放,又要根据中国实际,独立自主地进行抉择和适应。【小题2】不能,因为原来的事例能突出论证第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有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就会有新名词”古已有之。改后的事例就不能突出古已有之这一层意思。【小题3】外来词到了中国融入了汉语词汇中,被中国人广泛使用了。(关键词是融合与消化)【小题4】D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考生可以找到相应的段落,找到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最后将答案寻出。因此,本题作者对于外来语和新名词持的观点是:对于外来语和新术语,既要大胆开放,又要根据中国实际,独立自主地进行抉择和适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一般来说,对于“能不能”换掉句中的词语、文中的事例的题目,要先回答,然后再来分析能或不能的理由,理由最好解释清楚,是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或者突出了什么内容,具体写出了什么等等。因此第二段中的事例不能换成题下的事例,因为原来的事例能突出论证第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有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就会有新名词”古已有之。改后的事例就不能突出古已有之这一层意思。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考生可以从词语出现的句子、段落、文章的论点等方面综合去理解。因此第三段中加点词“安家落户”的语境义可以根据第三段理解为:外来词到了中国融入了汉语词汇中,被中国人广泛使用了。(关键词是融合与消化)。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考生可以采用原文对照法、排除法等方法来选出正确答案。具体方法是:仔细阅读文章,然后找出选项中句子所在的段落,再根据原文、上下文等,来判断正确与否。例如A选项,可以从材料一中找到原文,然后来判断是正确的。BCD选项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来判断,因此答案是D。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