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皇帝赵匡胤原来是什么出身,他的奋斗史是怎么样的,他是如何一步一步的积累到实力和人脉,从而最近取得天下的?
网友回答
赵匡胤在公元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一个军队家庭。公元950年,赵匡胤23岁,在经过了两年的流浪之后,赵匡胤来到邺都(今河北临彰西南),投军在后汉枢密使(掌全国军政)郭威手下,当了一名普通士兵。由于赵匡胤身材魁梧雄健,有一身上好的骑射武功,打仗不怕死,很快就被提升为军官。第二年,郭威发动武装政变.把后汉变成了后周,做了后周太祖,赵匡撤也随之被提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警卫队队长)。后来,郭威病死,养子柴荣继位,赵匡服也再次被提升。这时,北汉政权趁郭威刚死,发兵攻打后周,赵匡溉随柴荣出兵迎敌,两军在高平(今山西晋城东北)展开激战。战斗开始不久,北汉军队一度占据上风,后周的两员大将见势不利.临阵脱逃,部队阵脚大乱,呈溃败之势,而柴荣的身边只有赵匡撤和另一个将军所率领的亲兵四千人。危急时刻赵匡惰阵前高呼:“主危臣死,拼死尽忠的时候到啦!”一马当先带领所部骑兵直冲敌阵。北汉军队经受不住这种玩命的冲击,一败而不可收拾,后周军队扭转败局.大获全胜。在后来的战争中,赵匡溉总是身先士卒,敢打敢拼,而且有勇有谋,表现极佳,不断得到提拔,成了柴荣军队中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公元959年六月,柴荣病逝.年仅七岁的皇子柴宗训继位,此时赵匡胤已成为都点检(中央禁军的最高长官)。因为柴宗训年纪小,一时间,人心惶惶,在这种气氛中,赵匡夙开始了自己的准备.随后的半年间,军队的中枢机关和中央禁军的各级将领都陆续换成了赵匡撤的结义弟兄和心腹。到了960年大年初一,当后周君臣正在庆贺新年时.突然接到了辽国与北汉联军人侵的紧急战报。敌国人侵,自然要军人出阵,小皇帝和宰相范质等当即命令赵匡率军前往迎敌。却不知这场进攻本是子虚乌有,这个战报是赵匡撤的谋士们设计出来的,目的就是要趁人们欢度节日、精神松懈之际统兵寻机发动政变。
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正月初三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改元“建隆”。此时,赵匡胤正式登基成为皇帝,也就是宋太祖,这时的赵匡胤才33岁,也就是说他在军中才混了十年,就当上了皇帝,可见他的聪明才智非比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