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有这样一段话:“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在

发布时间:2020-08-14 14:34:16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有这样一段话:“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公园里的垃圾筒就在身边,但是就有人将果皮或其他废品随手丢在地上;看到水龙头没有拧紧,成了长流水,但是来来往往的人,就是没有人上去动手给拧一下;最后一个走出教室,电风扇还在呼呼地吹,但是就是不去拧一下开关。凡此种种生活细节,本为举手之劳,但是却没有人愿意去“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请以“不为与不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网友回答

面对这样的话题,人人都有话要说。但是要说得精彩,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假如我们仅仅满足于这样的构思:对“不能”与“不为”作一下简要对比,将话题材料中的现象重新“复述”一遍;然后再列举现实生活中一两个类似于话题材料中的例子,进行一番“描述”;最后再对“不能”与“不为”的诸般现象作一下“批判”。这样,虽然我们的文章“成型”了,但是这种“就事论事”式的构思难以使文章摆脱平淡的“面相”。实际上,话题材料最后一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对写作“倾向”已经作了限定。也就是说,不能就“不为”与“不能”的表面来做文章,而应该深究造成“不为”与“不能”的原因,这才是文章立意的“关键”所在。对此,有必要对话题材料中列举的现象作一番具体的剖析:一、做任何事情,都有“不为”与“不能”的现象发生,二者所反映的属性不一样。“不为”蕴涵着“能为”,选择“不为”实际上体现了人性中“恶”的倾向;“不能”,表达的是一种客观能力的制限。二、“不为”传达的是人的态度、修养、文明与习惯养成的问题,它的存在与发生,反映了一个社会教化与风尚高下的分野。三、让“不为”消泯,有赖于教育。一个人唯有从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文明的熏陶与感化,才有可能克服“不为”的现象发生。这样看来,该话题的重心在“不为”,而“不能”仅仅是一种陪衬,并无实质性的论述意义。换句话说,“不能”仅仅是作为话题预设的一个“迷局”而存在的。构思时,需要分清关节所在,这是写好该话题作文的关键。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