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30 03:45:59

阅读理解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厉王虐,国人谤①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②,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③。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⑤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⑥,为民者宣之使言⑦。……”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有删节)  注释:①谤:公开批评指责。  ②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③目:用眼睛看,表示敢怒不敢言。  ④障:防水堤坝,用作动词,堵住。  ⑤壅(yōng):堵塞。  ⑥为川者:治水的人。导:疏通、畅通。  ⑦宣:开导。(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1)臣之妻私臣(  )(2)期年之后 (  )(3)吾能弭谤矣(  )(4)乃流王于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________________(3)甲乙两文都是写大臣的进谏,两位君王对于进谏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又分别导致了怎样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4)根据上面两则文言材料,简要概括齐威王和周厉王各自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5)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中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纳谏,这种比喻说理方法,情理兼备,非常贴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B.乙文的召公谏词的中心论点是“为民者宣之使言”。用“防川”来喻“防民之口”,说明民言不可堵。又用“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为喻,说明用高压手段堵塞民言将会产生的危害有多大。这些比喻自然贴切,使说理形象生动。C.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者,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D.从思想价值来看,乙文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民者宣之使言”的思想,是古时臣子向君主提出的建议,这在今天已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了。

网友回答

答案:5.D;解析:(1)  (1)偏爱  (2)满一年  (3)阻止,消除  (4)流放(4分,每小题1分)(2)  (1)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2)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的人开导他们让他们畅所欲言。(每句2分,共4分。漏掉词语或翻译不准确,酌情扣分。)(3)齐威王的态度:称“善”,开门纳谏,广开言路,而且大加奖赏;结果: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周厉王的态度:“怒”“不听”,派卫巫监视敢于批评王的人,堵塞言路,进而屠杀谤者;结果:“国人莫敢出言”,最终落得个“国人流王于彘”的下场。(4分)(4)齐威王: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知错就改,从谏如流,有所作为。周厉王:暴虐凶残,专横而愚蠢,刚愎自用,拒不纳谏。(2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