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学习与评价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13:35:35

苏教版九年级(初三)语文学习与评价答案(上册)

网友回答

  一 鼎湖山听泉

  1.

  (1)肇

  (2)泠泠淙淙

  (3)楹

  (4)菩

  (5)汩汨

  (6)刹

  (7)锦

  (8)迸

  2.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 错别字 ┃ 询 ┃ 郎 ┃ 洋 ┃ 奕奕 ┃ 荫 ┃ 炯 ┃ 徒 ┃ 央 ┃

  ┣━━━━━━╋━━━━╋━━━━╋━━━━╋━━━━╋━━━━╋━━━━╋━━━━╋━━━━┫

  ┃ 改 正 ┃ 循 ┃ 朗 ┃ 佯 ┃ 翼翼 ┃ 应 ┃ 迥 ┃ 陡 ┃ 盎 ┃

  ┗━━━━━━┻━━━━┻━━━━┻━━━━┻━━━━┻━━━━┻━━━━┻━━━━┻━━━━┛

  3.(1)逐步增多或增广。衍:开展。

  (2)尊敬有礼的待遇。遇:待遇、态度。

  (3)课文中作仔细体会讲。品:辨别好坏。

  (4)严肃安静。穆:恭敬。

  (5)僻静曲折。幽:深远、僻静。

  4.C

  5.D

  6.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定是急流直下陡壁 飞瀑落下深潭

  7.D作者是进山谷,行至半山间的补山亭前看山景。应是先总写,后由脚下向高处写去。故顺序应为:亭前——远近高低——脚下石径——拾级而上——越向高处。

  8.时间顺序 已近黄昏 晚饭后 入夜 这一夏

  9.绿色泉声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0.(1)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2)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3)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4)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段童稚的生气。(5)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干峰碧翠之中。

  11.(1)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2)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3)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4)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 12.前文中作者已把泉水比作自己的爱女,泉水清脆欢快的声音自然就像孩子们的笑语了。钟声和老人的召唤,都悠扬、安详而厚重。作者已对山泉萌生爱意,其眼见和耳听都已颇为人性化,意趣自生。

  13.作者冒雨游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没有太深的印象。赶到鼎湖山,已是黄昏,雨虽然停了,但一切看不真切,只能以耳代目。随着听泉、观泉,他对泉水越爱越深,最后从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心神融于泉中,精神得到升华。

  二 林中小溪

  同步练习

  1.

  (1)潺潺

  (2)涟漪

  (3)吝啬

  (4)涸

  (5)簌簌

  (6)惬

  (7)蝌蚪

  (8)漾

  (9)辙

  (10)蚤

  2.B

  3.

  ┃ 错别字 ┃ 博 ┃ 干 ┃ 莺 ┃ 斯 ┃ 标 ┃ 旭 ┃ 晴 ┃ 茂式 ┃ 融融 ┃ 贱 ┃

  ┃ 改 正 ┃ 搏 ┃ 甘 ┃ 萦 ┃ 经 ┃ 镳 ┃ 陶 ┃ 情 ┃翩翩 ┃溶溶 ┃ 溅 ┃

  4.C

  5.(1)遇到 冲着 鸣响 冒出 冒 漂走 破灭 漂 挤成 望见 (2)回到 看到 冲刷倒了 压冲击流说着

  6.(1)阳光把颤动的水影投射到云杉树上和青草上 那水影就在树干和青草上忽闪 青草仿佛在这乐声中生长 水影显得那么调和 (2)溪中一股股水流像肌肉似的扭动着 小溪早晚会流入大洋的自由的水中 而这“早晚”就正是时间 正是生活 7.C

  8.C D

  9.(1)这是一个承接复句,前一分句是主动句,主语是“水”,后一分句也应该保持这种格式,现在成了被动句,应参照课本原句,统一句式和主语。

  (2)前面是叙述句,语气平缓,有抒情意味;最后是反问句,语气强烈,主语又改了。可将句末改为“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10.仿写以前,要先弄清楚例句的特点。例句是两重并列复句,前一分句是条件句,后一分句是假设句,这个假设句的后半部分又是主谓谓语句。如果你对语法理解有困难的话,就注意抓虚词和标点——分号。下面是一个仿造的句子:努力奋斗,才会有成绩;如果贪图安逸,就会一事无成,一辈子碌碌无为,就像泡沫消失在水中一样。

  11.看多了,觉得没有情调;生疏一些,鉴赏起来更有情趣。从上下文看,乏味的是指作者:这里是宕开一笔,转写林中景色,使文章节奏放慢。

  12.(1)初春时节。俄罗斯高加索地区冰雪初融,一些耐寒的花才开,大地上还是很寂寞的。 (2)在这里待长了,产生了感情,荒凉的采伐迹地在作者眼里也变美了,被看成花园,而且是自己的。

  13.作者是从观赏的角度,而不是从与人类的利害关系来看待这些小生物,表现了作者对这些生灵、对自然的热爱。

  14.作者以小溪作为森林中的一个代表物来写(正如《鼎湖山听泉》把泉水作为鼎湖山的灵魂来写一样),写小溪的各个支流,不断冲破重重障碍,汇集在一起,冲向大洋:既写了小溪不断搏斗的精神,又指出了冲破各种障碍,是要各股小流汇集在一起,才有这样伟大的力量。森林的心灵,可以说,是指一股不可破灭、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它不示弱、不埋怨、不绝望,充满自信,相信早晚有一天会达到目标的。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