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古国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7:11: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哀牢古国     距今约2400年前,以今保山市为中心的怒江中下游区域曾崛起过一个支系庞杂的族群——“哀牢夷”。它是古代“西南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创立了存续数百年之久的酋邦“哀牢国”,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哀牢文化”。哀牢国大约形成于战国中前期。历时四百多年,相传开国之王为“九隆神话”中的“龙的传人”九隆。两汉时期。随着中原王朝开疆拓土、经略西南,哀牢王柳貌“内附”。随即永昌郡设立,中原文化迅速注入,曾经兴盛一时的“哀牢文化”逐渐稀释直至湮灭。 哀牢国是由最初的哀牢部落发展而成的,随着哀牢王国的形成和不断扩大,国内杂居了许多民族。据考,哀牢国除濮系民族外,还杂居有氐羌和百越两大系。汉化以后,又有中原汉族迁入哀牢境内,与哀牢土著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哀牢国形成了以土著民族为主、外来汉族为辅的多民族杂居的历史国度。宜人的气候为哀牢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活务件。据《华阳国志》和《后汉书》记栽,这里“宜五谷蚕桑”,“出铜、铁、铅、锡”,尤多珍奇宝货,最有名的工艺特产是桐华布和兰干细布,这两种布产于袁牢,商贾通过西南丝绸古道转手贩运,秦汉之际就已远销南亚和中东。被人称为“东方一绝”。张骞在西域看到此布,误称为“蜀布”。     由于历史久远,哀牢古国的地上文物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地名、山水和后人根据传说修建的景点,隐约透出些许远古岁月的信息。传说红河谷里的“花腰傣”就是哀牢国的濮人贵族后裔。哀牢归汉后,他们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传统.抵抗着强大的汉文化,至今仍然保持着古哀牢国的传统与习俗,信奉原始宗教,在其他傣族地区广泛流行的小乘佛教始终未能进入红河谷花腰傣中。“哀牢归汉”“绥哀牢,开永昌”为中国历史上一大盛事,柳貌顺应历史,功在千秋,但在花腰傣地区,有与我们的历史书籍截然不同的“柳貌丧国”之说。 无论是石器文化、青铜文化,还是耕织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姻丧葬文化和音乐舞蹈等民族民间文化,哀牢国都十分丰富而独具特色,但古籍记载少之又少,仅《华阳因志》和《后汉书》略有记述。目前,哀牢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专著专论相继问世,哀牢文化已透过岁月的沉沙露出远古的辉煌。 (选自《百科知识》第373期,有删改) 1.下列对“哀牢古国”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约建立于战国,地域在怒江中下游一带,相传由九隆立国     B.灭亡于柳貌率众进入内地,归附汉朝,历时四百多年     C.族群支系庞杂,汉化前以土著民族为主、外来汉族为辅     D.石器文化、青铜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都发达而先进 2.下列表述不能反映“花腰傣坚守自己传统”的一项是                                            (    )     A.哀牢国灭亡已久,但一些地名、山水、后人修建的景点,仍与之相关。     B.花腰傣族人信奉原始宗教,仍然保持着古哀牢国的很多习俗。     C.小乘佛教在傣族的很多居住地区盛行,但不为红河谷花腰傣族人信奉。     D.“哀牢归汉”被认为是历史上一大盛事,花腰傣民间却一直认为是“柳貌丧国”。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着哀牢国灭亡和永昌郡设立,强大的中原文化迅速注入进来,兴盛一时的“哀牢文化”从此湮灭于漫漫历史长河中。     B.“哀牢夷”由最初的哀牢部落发展而成,以后又融合了濮系民族、氐羌、百越,成为古代“西南夷”的重要组成部分。     C.哀牢国的工艺特产桐华布和兰干细布,当时有“东方一绝”之称,在秦汉之际就已通        过西南丝绸之路远销到了西域。     D.对于哀牢古国的各种文化,《华阳国志》和《后汉书》中作了记载,但其它古籍记载很少,这不免令人遗憾。

网友回答

1.A(B项“柳貌率众进入内地”说法错误,C项“以土著民族为主、外来汉族为辅”为归汉后D项“发达而先进”说法有误,应为丰富而有特色) 2.A(与之相关的地名、山水等不一定在红河谷地区,也不一定是由花腰傣人命名的) 3.C(A项“哀宰文化”不是从哀牢国灭亡而湮灭的;B项濮系民族、氐羌和百越都是原哀牢部落人;D项原文为“古籍记载少之又少,仅《华阳国志》和《后汉书》略有记述”。)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