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广川人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董仲舒,广川人也。少....

发布时间:2021-04-05 00:24:4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①,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王曰:“善。”    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赞曰: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②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至向子歆以为:“伊、吕乃圣人之耦③,王者不得则不兴。故颜渊死,孔子曰‘噫!天丧余。’唯此一人为能当之,自宰我、子赣、子游、子夏不与焉。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然考其师友渊源所渐,犹未及乎游、夏,而曰管、晏弗及,伊、吕不加,过矣。”向曾孙龚,笃论君子也,以歆之言为然。(取材于《汉书?董仲舒传》)【注】①五伯:春秋五霸。②伊、吕:伊尹和吕望。伊尹,商初大臣;吕望,姜子牙。③耦:同“偶”,伴偶。(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治《春秋》 治:研究 B.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 称:符合 C.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 嫉:嫉恨 D.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隆:推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王敬重焉                      圣心备焉B.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C.弘乃言于上曰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D.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董仲舒“为人廉直”的一组是①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②仲舒以礼谊匡正 ③仲舒以弘为从谀④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⑤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 ⑥其对皆有明法A.①②⑤B.②③⑤C.③④⑥D.③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仲舒三年不看园圃,精心钻研学问。他坐在帷幕后面讲学,让先入学的弟子们对后入学的传授学业,有的学生竟然没有见过他。B.易王认为越王勾践有三位仁人,而董仲舒认为越国根本没有一位仁人。因为仁人不会谋划讨伐别的国家来谋取利益,也不会计较自己的功劳。C.设立管理学校的官吏,州郡举荐茂材孝廉,是从董仲舒开始的;更重要的是,汉武帝力排众议,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刘向认为董仲舒有辅佐君王的才干,伊尹、吕望、管仲、晏婴等人都比不上董仲舒,但他的儿子刘歆却否定了他的看法。(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②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③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语文

网友回答

【答案】 (1)B  所以不值得孔子的门徒谈论.称:称道,谈论.(2)D   A.代词,他/句末助词,无意;B.介词,因为/介词,替;C.副词,于是,就/连词,表示递进,乃至,甚至;D.连词,表顺承.(3)B   ①表现其学习专心;④表现其专注写作;⑥写其回答有根据.(4)C   以偏概全,原文为“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可知不仅仅是因为“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力排众议”于文无据.(5)①非:不,不符合;师:以…为师.句子翻译为:他的进退仪容举止,不符合礼仪的不做,学士们都尊他为老师.②徒:只;且:尚且;况:何况.句子翻译为:柳下惠只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还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是设诡诈计策去攻打吴国呢?③令:使;为:成为.句子翻译为:使后来的学者对儒家学说有了系统一致的认识,成为群儒的首领.答案:(1)B(2)D(3)B(4)C(5)①他的进退仪容举止,不符合礼仪的不做,学士们都尊他为老师.②柳下惠只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还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是设诡诈计策去攻打吴国呢?③使后来的学者对儒家学说有了系统一致的认识,成为群儒的首领.参考译文:董仲舒是广川人.年轻时研究《春秋》,汉景帝时为博士.他降下帐幕讲诵功课,学生们依次传授,先授业的给后授业的讲课,所以有的学生没见过他的面.大约有三年时间,他从不看一眼园圃中的花木,其专心致志就是这样.他的进退仪容举止,不符合礼仪的不做,学士们都尊他为老师.汉武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国相,服侍辅佐江都易王.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平素非常骄横,好勇斗狠.董仲舒用礼义扶正易王,易王很敬重他.过了一段时间,易王问董仲舒说:“越王勾践和大夫泄庸、文种、范蠡密谋攻打吴国,后来终于灭了吴国.孔子称赞商末有三位仁人,我认为越王勾践也有三位仁人.齐桓公有疑难问题就向管仲请教,我有疑难就向您请教.”董仲舒回答说:“臣愚昧,不能回答您提出的问题.我听说春秋时鲁国国君问大臣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怎么样?’柳下惠说:‘不行.’他回家后面有忧虑之色,说:‘我听说攻打别的国家不去问有仁德的人,国君想攻打别国为什么问到我呢?’柳下惠只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还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是设诡诈计策去攻打吴国呢?由此说来,越国根本就没有一位仁人.那作为仁人的,就是坚持正义而不去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而不去计较自己的功劳,所以在孔子的门徒里,即使是五尺孩童也羞于谈论五霸,因为五霸先推崇欺诈武力而后注重仁义.越王君臣不过是施行不正当的诈术,所以不值得孔子的门徒谈论.五霸比其他的诸侯贤明,可是和三王相比,就好像美石和美 玉相比一样啊.”易王说:“说得好.”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这时正当对外攻伐四方外族,公孙弘研究《春秋》的水平不如董仲舒,可是公孙弘迎合世俗,掌握大权,位至公卿.董仲舒认为公孙弘顺从谄媚,公孙弘就嫉恨他.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为人特别放纵,多次谋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级别的官员.公孙弘就跟汉武帝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任胶西王的相.”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 师,对待他还比较尊重.董仲舒害怕时间长了会遭到不测之罪,就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了.董仲舒共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书直言规谏,指定教令颁行国中,他所在的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等到去官归家后,他根本不过问家庭产业,只是埋头诵读,专心著书.董仲舒在家,朝廷如果讨论重大问题,就派使者和廷尉张汤到他家征询他的意见,董仲舒的解答都有根有据.从汉武帝初即位,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先后做丞相,开始推崇儒学,到董仲舒对策,推尊宣扬孔子,贬抑罢黜百家学说.设立管理学校的官吏,各州郡推荐秀才和孝廉,都是从董仲舒开始的.董仲舒年纪大了,在家里寿终.后来他家迁往茂陵,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凭学问做了大官.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