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2011年中国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工具效果的评价

发布时间:2021-02-22 20:19:58

分析2011年中国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工具效果的评价

网友回答

我是济南大学经济学院商务班的学生,请大家集体这么答,让我们考同样的分数,共同实现共产主义!
  2011年,我国面对十分严峻的通胀压力,对此,政府采取了有效的宏观调控,
  1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8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2月18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3月25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4月5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4月17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月12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  中国通过对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和2011年以来,央行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综合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工具组合,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向常态回归,社会融资规模基本适度.年内,央行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临近年末,央行近3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继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有效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优化信贷结构.
  总体来看,全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47万亿元基本符合预期,规模较为合理.这一规模既有效满足了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需要,也有效防止了出现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风险.
  货币政策工具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保证金存款纳入准备金缴存基数,打消了市场对货币政策放松的预期.此次政策调整,应对资金脱媒、提高准备金政策效果的目的非常明显.然而,在监管部门大力推动直接融资市场发展、金融创新速度加快的背景下,以数量型工具实现调控目标的难度加大,负面效果愈加明显,政策工具改革可能加快.
  1现在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多元化,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均可成为资本金来源.2虽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监管部门确定,但超储率和现金/存款比率的变化均将导致货币乘数稳定性下降.3M2衡量货币存量的准确性降低.4是金融创新的综合反映.随着金融机构规避政策调控手段增多,货币增长速度就更多地取决于需求而不是供给.节货币供给的数量型工具效果大打折扣.
  应尽快实现从数量型工具向
  价格型工具的转变
  我国的货币供给具有明显的内生性.一方面有来自汇率制度安排上的原因,即强制结售汇制与固定汇率制下基础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以及政策性贷款带来的内生性,表现为在从商业银行分离出政策贷款任务以后,央行依然必须满足政策性银行的贷款需求;另一方面也有来自市场方面的原因,正如后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供给内生的观点那样,企业与个人的信贷需求反过来决定基础货币的供给以及整个货币的供给.当然这是在1994年银行商业化改革以后逐渐显现出来的.因而,可以说我国货币内生性的成因要比西方国家面临的复杂一些.因而在考虑相应对策时也必须考虑这些不可忽视的制度因素,并且可以预期,随着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健全,由金融创新所带来的货币内生性会越来越明显.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