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

发布时间:2021-02-18 18:05:08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误日;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围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意情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紧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纤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已。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脧(jǔan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揉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足以误日                   误:通“娱”,娱乐

    B.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         却:使……退却         

C.余数过从杭君               过:拜访                

D.顾不能意情此园             顾:顾念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攒蹙紧积于东南                   B. 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                   思以逞其欲

    C.栏槛之回曲                       D.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

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                 此其志不在小

3.下列各句中省略成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君:不能无故土之感 B.杭君:舍之而来京师               

C.半野园:如相国在时也                  D.杭君:令工画者为图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半野园是前相国陈说岩先生的别墅。相国去世十多年后,园子已废弃而挪做他用。里面的花草树木,栏杆楼阁,赏心悦目,境界和当年相国活着时一样。

B.杭君来到京城,住在半野园,我因为多次造访他,对园子也比较了解。杭君的同乡陈君也寄住在这里。不久杭君要到粤西做官,对这个园子留恋不舍,就让善于作画之人把它画出来。

C. 本文是陈君通过杭君介绍,邀请作者特意撰写的。作者希望陈君能够像陈相国那样,努力建功立业,而不要一味贪恋富贵生活。

D.“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脧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揉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应辩证地看: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但“得志”的“志”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

5.(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3分)

庚 戌 之 春 余 友 杭 君 大 宗 来 京 师 寓 居 其 中 余 数 过 从 杭 君 围 以 识 半 野 园 之 概 而 是 时 杭 君 之 乡 人 有 陈 君 者 亦 寓 居 于 此

(2)翻译下面两句话(6分,每句3分)

1、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

                                                

2、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

                                                           

      公孙度威行海外,中国人士避乱者多归之,北海管宁、邴原、王烈毕往依焉。

宁少时与华歆为友,尝与歆共锄菜,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与瓦石无异,歆捉而掷之,人以是知其优劣。

邴原远行游学,八九年而归,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之,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可一饮燕。”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宁、原俱以操尚称,度虚馆以候之。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独居北示无还志后渐来从之旬月而成邑宁每见度语唯经典不及世事还山专讲《诗》《书》非学者无见也。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邴原性刚直,清议①以格物②,度以下心不安之。宁谓原曰:“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密遣原逃归,度闻之,亦不复追也。

王烈器业过人,少时名闻在原、宁之右。善于教诱,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③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以劝为善也。”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之,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乃免。

(《资治通鉴·卷六十》)

    注:①清议:指对时政的议论。②格物:穷究事物的原理。③彦方:王烈的字。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由是度安其贤                     安:感到……安宁 

    B.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             庐:建造房舍

    C.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           质:对证、对质

    D.少时名闻在原、宁之右             右:在……之下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B.人以是知其优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度虚馆以候之

    C.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           D.为商贾以自秽

老父还,寻得剑,怪之                吾属今为之虏矣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管宁、邴原、王烈品德操守的一组是(    )

    ①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

    ②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

    ③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

    ④邴原性刚直,清议以格物

    ⑤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⑥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度的声威远传海外,中原地区人士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归附他。北海人管宁、邴原和王烈都前往投奔。

    B.管宁见过公孙度之后,独自在郡北居住。由于敬重管宁,许多避难者从郡南迁到郡北,不久,这里就成了村落。

    C.邴原喜欢议论时政,指责他人,公孙度对他心生忌恨而欲加罪。管宁让邴原逃回中原,公孙度也没再派人追回。

    D.王烈德高望重,善于教化,当地有的人犯罪后,觉得愧对王烈,宁愿接受严厉的惩罚,也不愿让王烈知道。

5.(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3分)

时 避 难 者 多 居 郡 南  而 宁 独 居 北 示 无 还 志 后 渐 来 从 之 旬 月 而 成 邑 宁 每 见 度 语 唯 经 典  不 及 世 事 还 山 专 讲 《诗》《书》 非 学 者 无 见 也。

(2)翻译下面两句话(6分,每句3分)

1、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

                                               

2、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乃免。

                                                           


网友回答

答案:

 一1、D(顾:但是)

2、A(A在   B连词,用来/介词,用(它)    C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往        D语气副词,表揣测/他的)

3、C(A客游者   B陈君   D陈君)

4、B(是陈君要到粤西做官。)

5、(1)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围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

(2)1、舍弃家乡胜景来到京城,应当对这个园子是不屑一顾的。(注意“舍、宜、是”的翻译)

2、那么陈君羡慕相国的家业而不仰慕相国一心为国品质的心思,就可以知道了。(注意“慕、业、为国”的翻译)

参考翻译:

半野园,是前相国陈说岩先生的别墅。相国去世.距今已有十多年了。园子已废弃而挪做他用。可是里面荟萃的花草树木,足以令人赏心悦目;凭靠于回环曲折的栏杆上.足以躲避热天时的大雨,沐浴那阵阵清风;高高的楼阁,足以令人饱吸西山的爽气,这种境界和当年相国活着时是一样的啊。

庚戌年的春天,我的友人杭大宗来到京城。住在园子里,我多数造访杭君。对园子也了解个大概、这时,杭君的同乡陈君也寄住在这里。不久陈君要到粤西做官.对这个园子留恋不舍,就让善于作画之人把它画出来,同时通过杭君让我来写下这篇文章。

天下的山水风景多聚集在东南,京城车马喧嚣,他乡之客往往感到烦闷,找不到故土的感觉。陈君家在杭州,西湖美景甲天下。舍弃家乡胜景来到京城,应当对这个园子是不屑一顾的。(比他家乡西湖的景致差远了),但陈君却对此园徘徊流连不忍离去,那么可知陈君做官,必定有和其他平庸官吏不一样的地方。虽然这样,士人当初多能安心在贫苦环境中生活,就是穷得用破瓮来当窗户,用草绳来检门轴也会感到满足得很;若碰到偶然机会来到富贵之家,看见华关的楼阁栏槛花木,就会心中喜悦倍生羡慕之意。要是有一天得志的话,就会想着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达到剥削人民不顾民生的地步,这同攻击劫掠民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既然这样,那么陈君羡慕相国的家业而不仰慕相国一心为国品质的心思,就可以知道了。

二1.D  右:在……之上:

2.A A是   B因为/用来   C(喝酒)这种行为/(得到剑)这件事    D做/被:

3.C  ②③⑤不是反映人物的品德操守:

4.C文中没有说到邴原喜欢指责他人,也没有说到公孙度要治他的罪:

5.(1) 时 避 难 者 多 居 郡 南 / 而 宁 独 居 北 / 示 无还 志 / 后 渐 来 从 之 / 旬 月 而 成 邑 / 宁 每 见 度 / 语 唯 经 典 / 不 及 世 事 / 还 山 / 专 讲 《诗》《书》 / 非 学 者 无 见 也。对3处得1分。: 

(2)1、隐藏的龙以不被人见到而成就品德。不合时宜地发表意见,都会招来灾祸。注意“成”“非其时”的翻译:

    2、公孙度想任命王烈为长史,王烈推辞不受,而去做商人来自贬身份,公孙度这才作罢。注意“以为”“自秽”的翻译:

参考译文:

公孙度的声威远传海外,中原地区人士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归附他。北海人管宁、邴原和王烈也都前往投奔。

管宁年轻时与华歆是朋友,曾一起锄菜,看到地上有一块黄金,管宁继续挥锄不止,视黄金如同瓦砾,华歆却将黄金拾起后又扔掉。人们从这件事上判断出他们二人的优劣。

邴原曾到远方去游学,八九年后才返回家乡,(临行时)老师和朋友们以为他不会喝酒,所以只准备了米和肉为他送行。邴原说:“我本来有酒量,只是因为怕荒废学业,才将酒戒掉。如今就要与你们远别,可以痛快地和大家饮宴。”于是与众人坐在一起饮酒,喝了一天也没醉。管宁、邴原都以节操高尚而闻名,公孙度听说他们到来,便准备宾馆,迎候二人。管宁见过公孙度之后,就在山谷中建造屋舍。当时前来避难的人大多居住在郡城南郊,而唯独管宁住在北郊,表示他不想返回家乡的意愿。后来人们渐渐地在他的周围落户。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形成了村落。管宁每次见到公孙度,只谈儒学经典,不涉及世事;回到山中,则专门讲授《诗经》《尚书》,只会见学者。因此,公孙度因管宁为人贤明而不再提防他,百姓则受到他品德的感化。邴原为人性情刚直,喜欢议论时政,穷究事物的原理,公孙度对此感到不安。管宁对邴原说:“隐藏的龙,以不为人所见而成其德。不合时宜而发表意见,都会招来灾祸。”他秘密地让邴原逃回中原。公孙度听说后,也没有派人追赶。

王烈有才能,年轻时名望在管宁、邴原之上。他善于教诲。乡里有人偷牛,被牛的主人捉住,偷牛贼请求说:“甘愿受刑被杀,只求不要让王烈知道。”王烈听说后让人前去看他,并送给他一匹布。有人询问送布的原因,王烈说:“偷牛贼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说明他还有羞耻之心。既然知道羞耻,就能够生出善心。我送给他布,就是鼓励他从善。”后来,有一位老人将佩剑丢失在路上,一位行人看到后,便守在旁边,到了傍晚,老人回来,找到了丢失的剑,大为惊奇,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调查,原来守剑的人就是从前那个偷牛贼。许多人发生争执后,都愿意去找王烈对证,请他裁决,有的才走到半路,有的只看到他的住宅,便纷纷返回去,都向对方让步,而不愿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过纠纷。公孙度想任命王烈为长史,王烈推辞不受,而去做商人来自贬身份(表示无意为官),公孙度这才作罢。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