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一起喝咖啡 的读后感怎么写啊
网友回答
“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读后感
前天看了两篇文章,分别是:
(转)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转)我奋斗了十八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杯咖啡
两篇文章中主人公的出身和后来的经历与自己有些相似,所以感触良多,特发此文以示纪念.
虽然我不像文中主人公那样出生在边远农村,但我的处境未必就比他们好多少.我的家在北京昌平区,
属于北京的远郊区了,那个年代唯一能看的报纸就是“郊区版”,就是在这个只有四个版面的报纸上,内容
涵盖了现在我们每天所阅读报纸的大部分内容.在我们那个村子里,祖辈种地的占了大多数,出去务工或做
工人(居民户)在村里人看来是很不错的出路.而我的家里基本上都是“种地的出身”,而我一出生就是农
民户,而从父母那里唯一能学到的生存技能就是“种地”,我还记得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父亲就把我叫
到他身边,告诉我说:“孩子,爸爸能教你的就这么多,包括对你功课的辅导”(因为文革的缘故,我父亲
只上到初中二年级学校就关了,只能回家干农活,肚子里就那么多墨水).
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了,以后的学习只能靠我自己了.后来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周围的同学父母有
大学教授,社科院的学者,还有下海经商的爆发户,随便找一个人都要比我父母有“本事”.但这并未让我
感到所谓的“自卑”,因为我从父母那学会了自尊自信,正所谓靠父母不是真本事,我将来要通过自己的努
力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只有这样,当我的孩子长大后,我会说:“爸爸今天的成就当初没仰仗过别人”.当
然这种想法只能是初生牛犊,到后来工作之后才知道了社会的“险恶”和复杂.
我还记得自小学四年级开始,我就跟着父母下地干活了,只不过那时不懂事,把干农活当成了玩,到了
地里也帮不上什么忙(不给捣乱就不错了).所以那时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在地是捉蜻蜓和蚂蚱,或者在地
边看着父母的自行车,以免被别人顺走.当时暑假我有一半时间都是在地里过的.所以在开学后,我的皮肤
总是比同班同学的“黑”,呵呵.
后来上了的初中,身上有力气了,才真正的开始干农活.没想到这一干,瞎了眼.从拨种,施肥,除草,
除秧,浇水,收割到场院去晾晒,装麻袋等等,这一套流程,无论哪个环节都能把一个没种过地的人累个贼
死.当时我记得署假第一天干完活之后,身上没一处不疼的,手上也磨出了泡,当时真想第二天就不去了,
可是当晚在梦中看到他们在地里那劳累的身影,感觉虽然自己还不能像个劳动力一样但起码也能帮着他们干
点什么,起码活是越干越少吧.抱着这样的心态,第二天,第三天以及之后的几年,我就这样一步一步咬着
牙走过来,就当这是一种磨练吧.就这样,以后每年的五一,十一,署假,在别的同学跟着父母出去流山玩
水吃吃喝喝时,我却在自家的地里开始了另一种生活,我还记得后来上中专的时候,十一长假回到学校后,
我的脸上因为被玉米秧划了许多口子,当时班上有位女同学开玩笑说:“你的脸上被猫抓了吧”.我现在记得
的是当时我不知如何做答,只有苦笑了之.
在那个年代(90年代初),我们那边流行了一种风气,就是上中专比上高中好,一是可以转户口,二是
包分配.“转居民户口”可以说是每个农家子弟父母的梦想,它意味着可以走出农村,走入城市.当时我那
一届可以说绝大多数学习好的同学都上了中专,现在回头想起来,当时那种眼光短浅的做法造成了我人生的
重大曲折,直到七年后我才圆了大学梦.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这也是分流了一部分过高考“独木桥”的
大军,使那些选择上高中的那些同学少了一部分压力.
当然事情总有两面性,正是因为我在中专毕业之后有了三年的工作经历后,才正知道了没有知识和学历
的恶果,同时也初步看清了这是个怎么样的社会,而这个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正是有了这些经验和储
备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