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可是,作为学生,我们有必要去读它吗?读论语究竟有些什么好处呢?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直言不讳的来说一说你的看法。
网友回答
记得最初学《论语》的时候,教室里秩序不是太好,孩子们对这种诲涩的文言文很不适应,只是在老师的督促下才勉为其难地读一读,背一背。通过多种方法的引导和激励,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读经典,学做人”,在我校师生之间已然成风。尤其是孩子们,从方方面面体现出《论语》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论语》的熏陶下,班级管理变得轻松了。同学们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一些调皮鬼时不时地把“子曰”“君子”挂在嘴边,行为上也潜意识地朝着“君子”的方向靠拢:一些胆小孤僻的孩子,通过大声诵读《论语》,变得自信起来;一些自我意识过强的孩子,开始关心集体,帮助同学;班里有同学犯了错误,别的同学会立刻指出“不迁怒,不贰过”;有些经常和别人发生口角的同学,也认识到了“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的危害,宽容了许多……
在《论语》的熏陶下,学习变得有趣了。在课堂上,孩子的识字量明显增加,阅读文章时很多生僻字不需要查字典就能脱口而出,阅读速度加快了许多。同时,理解力也有所提高,一些文章中的片段能用《论语》中的话去概括,作文中也常常恰当地引用经典名句。因为,学习经典的主要方式是诵读,学习过程中要求心到、眼到、口到,无形中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尤其学习论语并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通过专业老师的统一讲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诵读。所以一年多下来,孩子们的识字量和知识面大大增加。
当然,一个人的转变缘自多方面原因,但谁又敢说,这其中,没有《论语》对孩子们心灵的触动呢?孩子行为上的变化,折射出的是心理的成长,是自信、是宽容、是向善、是人格的不断提升。难怪在今天的《论语》课堂上,只要一响起丁老师那富有感召力的声音,教室里立刻就会安静下来,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诵读,整个校园都陶醉在“孔老师”的教诲中……
网友回答
孔子是万世师表,《论语》是经典之作。一个人和他的思想为什么能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走进了《论语》。品读《论语》,如沐春风,如饮甘霖!读罢,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我想:如果从教师的教学水平来看,孔子堪称“中国的第一位特级教师”:如果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其《论语》堪称“中国的第一本教学实录”。在我的心间久久不能挥去的是:一幅幅感天动地的教学场景,一句句言辞诚恳的教学语言,一个个拍案叫绝的教学机智,一篇篇刻骨铭心的教学案例。
《论语》中值得我们老师思考的问题有很多,在思考中你会恍然大悟,值得我们老师学习的经验也有很多,在学习中你会茅塞顿开。
网友回答
小学教育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德为本,国学教育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它是一种道德的自我约束,使小学生在后天的培养和熏陶下形成健全的人格。《论语》的仁、义、礼、智、信,本来就是德的根本,是人性的呼唤和回归。它对于儿童人格的塑造、社会有序和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眼前的信息时代,电视、网络有大量不良信息充斥我们的生活,让传统文化先入为主,占领主阵地、主课堂,长期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诵读经典,学习《论语》,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长养智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和我们的素质教育是相一致的。
网友回答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证明《论语》的作用。大家来看这句论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我们只用几分钟时间就能把这句话背会,它给予我们的影响却可以延续一辈子。在我们二十岁、四十岁、六十岁甚至八十岁的时候,在看到山水美景的时候,脱口而出这一句论语,都会给别人以有文化、有修养的感觉。这也就是说,国学经典可以带给我们终生的智慧和修养。
通过几年的观察,我发现小学生读国学、读论语,至少可以锻炼三种能力:记忆力、专注力、理解力。提高这三种能力,我们未来的学习、生活都会受益匪浅。
网友回答
《论语》是启迪心智的钥匙,它能为人们打开一扇阳光灿烂的心理窗口……
我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在心理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自私自利,没有责任感,适应能力差……其实心理健康就是人格健全的问题,一个人能不能阳光,不仅来自天性,更来自个人的人格修养。《论语》是中国人人格修养的经典。作为中国人,读读《论语》,学着靠自己的道德理性来管理自己,我们的心理就会沐浴阳光!因为我们的意识里有一个不可动摇的理念——无论在道德层面还是人格层面,我们的标准都是:做君子,不做小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那我们的道德和心理都会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