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28 23:32:0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曾公,讳致尧,抚州南丰人也。少知名江南。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及第,为符离主簿,累迁光禄寺丞、监越州酒税。数上书言事,太宗奇之,召拜著作佐郎。使行视汴河漕运,称旨,迁秘书丞,为两浙转运使。
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恃旧恩,多不法,吏莫敢近。公劾其状以闻,太宗惊曰:“是敢治魏庠,可畏也!”卒为公罢庠。洛苑使杨允恭以言事见幸,无不听,事有下,公常厝不行。允恭以诉,太宗遣使问公,公具言其不可。公既绳其大而人所难者,至其小易,则务为宽简。岁终,其课为最,徙知寿州。寿近京师,诸豪大商交结权贵,号为难治。公居岁余,诸豪敛手,莫敢犯法,人亦莫见其以何术而然也。公于寿尤有惠爱,既去,寿人遮留数日,以一骑从二卒逃去,过他州,寿人犹有追之者。再迁主客员外、判三司盐钱勾院。
是时,李继捧以银、夏五州归朝廷,其弟继迁亡入碛中为寇。太宗遽遣继捧往招之,至则诱其兄以阴合,卒复图而囚之。自陕以西,既苦兵矣。真宗初即位,益欲来以恩德,许还其地,使听约束。公独以谓继迁反覆,不可予。继迁已得五州,后二年,果叛,围灵武。议者又欲予之,公益争以为不可。言虽不从,真宗知其材,将召以知制诰①,而大臣有不可者,乃已,出为京西转运使。
王均伏诛,奉使安抚西川,误留诏书于家。其副潘惟岳教公上言“渡吉柏江舟破亡之”,以自解。公曰:“为臣而欺其君,吾不能为也。”乃上书自劾,释不问。其后惟岳入见禁中,道蜀事,具言公所自劾者,真宗嗟叹久之。
继迁兵既久不解,丞相张齐贤经略②环、庆以西,署公判官以从。公曰:“西兵十万,皆属王超。超材既不可专任,而兵多势重,非易可指麾。若不得节度诸将,事必不集。”真宗难其言,为诏陕西听经略使得自发兵而已。公度言终不合,乃辞行。会召赐金紫③,公谢曰:“臣尝言丞相某,事未效,不敢受赐。”由是贬黄州团练副使。公已贬,而王超兵败,继迁破清远军,朝廷卒亦弃灵州。
公贬逾年,复为户部员外郎,知泰州。上疏论事,语斥大臣尤切,当时皆不悦,又徙知鄂州。坐知扬州误入添支俸多一月,虽尝自言,犹贬监江宁府酒税。用封禅恩,累迁户部郎中。大中祥符五年五月某日,卒于官,享年六十有六。
(选自《欧阳修文集》卷二十,有删改)【注】(1)知制诰:官名,北宋时朝廷的文字秘书。(2)经略:①筹划治理大略、要略,②官名,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3)金紫:唐宋的官服和佩饰,指“金印紫绶 ”,借指高官显爵。王均(?-1000)北宋川峡士兵起义领袖。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事有下,公常厝不行 厝:放置
B.公既绳其大而人所难者 绳:纠正
C.若不得节度诸将,事必不集 集:集合
D.上疏论事,语斥大臣尤切 切:激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①允恭以诉,太宗遣使问公 ①具言公所自劾者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①公度言终不合,乃辞行 ①超材既不可专任,而兵多势重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曾致尧性格刚直的一组是 ( )
①公劾其状以闻 ②既去,寿人遮留数日 ③后二年,果叛 ④为臣而欺其君,吾不能为也 ⑤事未效,不敢受赐 ⑥语斥大臣尤切,当时皆不悦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谏议大夫魏庠在苏州任上,多有不法行为,别人不敢言,曾致尧则进行弹劾,受到宋太宗的肯定,魏庠最终被罢了官。
B.曾致尧在寿州担任知州期间,颇有政声,离任时,百姓再三挽留,几天不能成行,最后只能单骑带二卒,逃离了寿州。
C.曾致尧在奉命安抚西川时,误把诏书忘在家里,他不肯编谎话为自己解脱,而是上书弹劾自己的过错,宋真宗知情后感叹不已。
D.在对待李继迁的问题上,曾致尧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却因言辞过于激烈而触怒了皇上,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上书言事,太宗奇之,召拜著作佐郎。(3分)
(2)诸豪敛手,莫敢犯法,人亦莫见其以何术而然也。(3分)
(3)益欲来以恩德,许还其地,使听约束。(4分)
1.C
2.A
3.C
4.D
5.(1)(曾致尧)多次向朝廷书面提出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宋太宗看了感到很惊奇,征召授予他著作佐郎的官职。(3分。每小句1分,得分点“数”、“奇”、“拜”)
(2)那些富豪收手,没有谁敢触犯法律,人们也没看见他用什么办法做到这样的。(3分。每小句1分,得分点“敛”、前“莫”、“然”)
(3)(宋真宗)更加想用恩惠使李继迁归顺,答应归还他的地盘,让他听从朝廷的管理。(4分。状语后置句式1分,“来”“许”“约束”各1分。)
【参考译文】
曾致尧,是抚州南丰人。小时候在江南就很出名。太平兴国八年,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做了符离县的主簿,后连续升官做光禄寺丞、监管越州的酒税。多次向朝廷书面提出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宋太宗看了感到很惊奇,征召授于他著作佐郎的官职。让他巡行视察汴河运输的事宜,他做的非常合太宗的心意。升职做了秘书丞,又做了两浙转运使。
谏议大夫魏庠在苏州做知州,依仗皇帝对他的恩宠,干了很多违法的事情,官员们没有谁敢过问这些事的。曾致尧弹劾他的罪状让皇帝知道,太宗吃惊地说:“这人敢管魏庠,令人佩服!”最终因为曾致尧罢免了魏庠。洛苑使杨允恭凭借进谏受到皇帝的宠幸,他的建议皇帝没有不听从的,他提议的事情安排下来,曾致尧常常搁置一边不去执行。杨允恭把这事上告给皇帝,太宗派人问曾致尧,曾致尧详细说了事情不可执行的原因。曾致尧对那些事关重大并且人们感到为难的事情严加纠正,对那些小事,要求就非常宽松。年终,他的考评是最好的,调任寿州做知州。寿州离京师很近,那些富豪大商与权贵结交,以难管著称。曾致尧在寿州过了一年多,那些富豪缩手,没有谁敢触犯法律,人们也没看见他用什么办法做到这样的。曾致尧对寿州特别有惠政和爱心,离任时,寿州百姓拦阻挽留好几天,最后他一人骑马,带着两个兵卒逃离,路过别的州县,寿州人还有追赶他的。又升职做主客员外、三司盐钱勾院通判。
这时,李继捧拿银、夏五个州归顺朝廷,他的弟弟李继迁逃进沙漠做了盗匪。宋太宗急忙派李继捧去招降他,李继捧到了以后,李继迁就用假合作诱骗他的哥哥,最终又达到了目的,囚禁了李继捧。自陕地以西,又陷入了兵祸之苦。宋真宗刚刚登上皇帝位,更加想用恩惠使李继迁归顺,答应归还他的地盘,让他听从朝廷的管理。唯独曾致尧认为李继迁反覆无常,不可归还土地。李继迁在得到五个州后,过了二年,果然反叛,包围了灵武。议事的大臣又要把灵武给李继迁,曾致尧更加争执,认为不可。他的话虽然没有被听从,但真宗了解了他的才能,打算征召他做知制诰,可是有大臣不同意,于是这事就算了,出任做了京西转运使。
王均被诛灭,曾致尧奉命安抚西川,误把诏书遗留在家里。他的副手潘惟岳让曾致尧对皇帝说“过吉柏江时船破丢失了诏书”,来自我解脱。曾致尧说:“做臣子却欺骗自己的君主,我不能这样做。”于是上书弹劾自己,朝廷放下此事没有过问。这以后潘惟岳进入内宫觐见皇帝,提起西川的事情,详细介绍了曾致尧弹劾自己的情况,真宗听后慨叹不已。
李继迁兵患已长时间不能解除,丞相张齐贤掌管环、庆以西的军务,朝廷任命曾致尧凭判官的身份随从。曾致尧说:“西兵十万,都归王超指挥。王超的才能不可让他独自一人担任要职,而且兵力多势必导致权势过大,到那时就不容易指挥了。如果不能调动指挥各位将领,事情一定不会成功。”真宗对他的建议感到很为难,下了诏书,也只是让陕西听从张齐贤的指挥,让张齐贤能自己调动军队罢了。曾致尧考虑到自己的建议最终不会被采纳,于是就告辞出发了。恰逢朝廷对众高官进行赏赐,曾致尧拒绝说:“我曾为某丞相进言,但事情没有凑效,不敢接受赏赐。”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曾致尧被贬后,不久王超兵败,李继迁攻破清远军,朝廷最终也只好放弃灵州。
曾致尧被贬过了一年,又做了户部员外郎,泰州知州。上奏疏议论国家事务,言语斥责大臣特别激烈,当时都不高兴,又调任鄂州知州。后来在扬州知州任上,因为失误多支取了一个月的俸禄,虽然自己曾主动说明,还是被贬为监江宁府酒税。因为朝廷封禅的恩惠,多次升官为户部郎中。大中祥符五年五月某日,死在官任上,享年六十六岁。
【解析】
1.
试题分析:集:成功。《左传》“今日之事幸而集,晋国赖之;不集,三军暴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项,①②均为介词,把。B项,①代词,指“……的情况”;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D项,①连词,表递进,而且;②连词,表转折,可是,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②表现曾致尧有惠政,深得民心;③表现曾致尧有远见卓识。排除这两个题支,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不是“因言辞过于激烈而触怒了皇上”,而是曾致尧不接受皇帝的赏赐,驳了皇帝的面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1)注意以下得分点的翻译,数:屡次,多次;奇:意动用法,以……为奇;拜:授予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本中重点实词的迁移能力。例如:《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广故数言欲亡”中考察过“数”字用法。“奇”考察了意动用法,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如:“怪”“美”“异”等,做题时要注意。“拜”授予官职。如《陈情表》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2)注意以下得分点的翻译,敛:收敛;前“莫”:没有谁;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这样。
(3)注意以下得分点的翻译,“以恩德”处属状语后置句式;来:使动用法,“使……来”;许:答应;约束:管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