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大全
查看
题库大全
题库
考试培训
财会类题库
网络知识
作业答案
作业习题
蚂蚁庄园答案
当前位置:
题库大全
作业答案
计算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时与下列()无关。A.地震震级B.特征周期C.自震周期D.阻尼比ABCD
计算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时与下列()无关。A.地震震级B.特征周期C.自震周期D.阻尼比ABCD
发布时间:2021-02-14 09:00:45
1.[]计算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时与下列( )无关。A.地震震级 B.特征周期 C.自震周期 D.阻尼比ABCD
网友回答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无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
上一条:
下列()说法不符合桩基抗震设计要求。A.液化土层中的桩基承台周围,宜用非液化土填筑夯实B.液化土层中桩的纵向配筋应适当加密,箍筋可与非液化土层中相同C
下一条:
某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4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考虑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特征周期应为()。A.0.35sB.0.40sC.0.4
资讯推荐
对中等液化场地中的乙类建筑进行抗震设计时,应采用的抗液化措施为()。A.不必消除液化沉陷B.部分消除液化沉陷C.部分消除液化沉陷且对基础及上部结构处理
下述消除地基液化的措施中哪些为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A.桩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地层中足够长度的桩基础B.采用振冲挤密法处理,经处理后的地基
低桩承台桩基中,承台底面上下存在足够厚度的非液化土层时,可对液化土的桩周摩阻力进行折减,当土层埋深为15m,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为7,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
确定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时,可不直接受()的影响。A.地震震级B.场地类别C.设计地震分组D.结构自震周期ABCD
云南省景洪某建筑场地为Ⅱ类场地,考虑罕遇地震作用时其特征周期应为()。A.0.35sB.0.40sC.0.45sD.0.50sABCD
建筑结构影响系数曲线形状受建筑结构阻尼比影响,下述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阻尼比通常应取0.05,这时阻尼比调整系数应按1采用B.当建筑结构阻尼比大
场地特征周期T=0.40s,建筑结构自震周期T=3.5s,该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应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取值。A.直线上升段B.水平段C.曲线下降段D
下列可不进行抗震设计的地区是()。A.抗震设防烈度为5度的地区B.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地区C.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的地区D.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地区AB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不适用于下列()地区。A.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地区B.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的地区C.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的
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不宜采用下列()。A.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地震基本烈度B.采用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设计基本
抗震设防烈度是指()A.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B.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时期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C.按国家规定
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的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称为()。A.抗震设防烈度B.抗震设防标准C.地震作用D.设计地震动参
由地震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称为()。A.水平地震作用B.竖向地震作用C.地震作用D.地震破坏作用ABCD
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点对应的周期值为()。A.地震活动周期B.设计特征周期C.结构自震周期D.地
下列()为抗震措施的范畴。A.对地震作用计算B.以外的抗震设计C.除A.、D.地震危险性分析ABCD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称为()。A.抗震措施B.抗震构造措施C.抗震设计D.抗震概念设计ABC
在抗震设计中,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称为()建筑。A.甲类B.乙类C.丙类D.丁类ABCD
当某一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下列()建筑可按6度采取抗震措施。A.地震时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或重大建筑工程B.地震时使用功能不应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
一般情况下,下列()情况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A.甲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B.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C.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D.丁类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可能为()。A.0.05gB.0.10gC.0.20gD.1.40gABCD
设计特征周期与下列()有关。A.设计地震分组和地震烈度B.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C.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地震烈度D.场地类别与地震烈度ABCD
下列()可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A.Ⅰ类建筑场地、甲类建筑,7度烈度B.Ⅰ类建筑场地、乙类建筑,7度烈度C.Ⅰ类建筑
下列()情况应按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A.建筑场地为Ⅱ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B.建筑场地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时,下述()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要求。A.地基为软弱黏性土,软土、不均匀土或液化土时,应估计地震时不
划分建筑场地的类别时,应以下列()为准。A.平均剪切波速度与覆盖层厚度B.等效剪切波速度与覆盖层厚度C.场地土类别及其厚度D.场地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及
下列()情况下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不乘以增大系数。A.条状突出山嘴场地中的甲类建筑B.边坡边缘场地中的乙类建筑C.非岩石的陡坡场地中的丙类建筑D.高耸
某天然地基为中密粗砂,承载力特征值为200kPa,深、宽修正后承载力特征值为300kPa,地基抗震承载力应为()。A.260kPaB.300kPaC.
下列()措施不符合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A.桩端伸入不液化土层中足够深度的桩基础B.场地液化土层底面深度为5.0m,箱基埋深为6.0mC.对液化
下述对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处理措施中()不能减轻液化影响。A.选择较小的基础埋置深度,使基础埋深小于液化土层底面的埋深B.减小基础的偏心C.加强基础的整体
某场地位于严重液化的故河道侧面,距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的距离约为50m,场地内不宜修建()。A.低等级建筑B.次要建筑C.永久性建筑D.临时性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