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1-5题。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我自小练过脚板,如今抬腿一二十里也是时常事。但是,陪同的台湾学者却不能都这样。加之一般车辆不让进山,这时便有人上来揽生意了。他们是山区的森林救护队,职责是救护在野林子里迷失的游客,现在却私下里搞“创收”。为躲避进山的门卫检查,让我们徒步穿过进口处,他们把车子停放在人所罕至的地方,然后,把我们送到深山更深处。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突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堪称山间的一面明镜,清澈透亮得真该用“鉴”字来形容。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蚁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又仿佛吸进去以后凝化在体内而不要吐出来。1.“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这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后,把我们送到深山更深处”这一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蚁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这里作者连用三个________,写若有若无的声音,以________反衬________。4.“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这里作者采用________手法,运用流畅而节奏鲜明的文字,强调林区的________。5.选文写出了原始森林的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由设问句表明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有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2.承上启下,因为送到深山更深处,才能看见远古的原始森林。 3.比喻,有声(声),无声(静) 4.反复(排比),宁静 5.幽深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