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

发布时间:2021-02-17 19:17: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苏轼给宋神宗的上书

材料三: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学识渊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了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他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一系列改革。他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回眸》(岳麓版)

材料四: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安石曰“变内俗,立法变,最方今所急也。”

                                                                             ---《廿十史札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结合史实分析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3)材料四中的对话发生在哪一年?“变内俗,立法变”在理财上的措施有哪些?

   (4)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的阶级属性是否相同?为什么?

   (5)“商鞅遭车裂而其法不废,王安石未遭刑但其法废而永不再用”。概括其法存或废的主要原因。


网友回答

答案:

(1)变法使秦国富强  苏轼的说法基本是错误的。秦统一后,役繁税重法苛,阶级矛盾激化,秦在农民战争打击下灭亡,这是秦暴政的结果,苏轼把秦亡原因归咎于商鞅变法,是错误的。

(2)北宋中期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时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勤奋好学,少有大志;注重调查,了解下情;为人刚正,意志坚强。具备了改革家的素质。

(3)1069年。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

(4)不同。商鞅变法中顽固派是旧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王安石变法中的顽固派是封建的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

(5)主要原因:商鞅变法处于封建制度形成时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提出了彻底的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废除了旧制度,沉重打击了旧势力。孝公死后,商鞅虽被车裂,但其法得以延续。王安石变法处于封建社会和王朝的中期,因为政治制度、权益分配存在的弊端和矛盾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所以遭到了认为被触犯了利益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还有其变法不完全合于当时实际,社会主要矛盾不可能得到缓和,其法废而永不再用。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