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
网友回答
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
一、气一元论和太极一元论
这是方以智的主要哲学思想。
方以智认为,“盈天地间皆物也”,肯定“物”是世界一切存在现象,他又说:“一切物皆气所为,空皆气所实也。”他还对物和气如何产生与运动作了说明:“气形于天曰五运,产于地曰五才,七曜列星,其精在天,其散在地,故为山为川为鳞羽毛……”接着,他又进一步说明气的五种属性:“水为润气,火为燥气,木为生气,金为杀气,土为冲和之气,是曰五行。”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气运动不息而化生万物的内在根源,他提出了“火”和“水”的概念。他不仅认为火与气一,而且认为气的运动变化的根源于火:“凡运动,皆火之为也,神之属也。下袭水土,凡滋生,皆水之为也,精之属也。”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水火二行交济”的观点。认为水火分属阴阳二气,它既是气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也是“阳统阴阳,火运火水”相互矛盾的统一。这样,方以智一方面以气为出发点,然而在论证水、火矛盾统一的过程中,最后回到气一元论的哲学元点上。另一方面,他又以易学的阴阳理论来证明水、火矛盾运动的合理性,从而为气的一元论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
在方以智的哲学中,“太极”是最高的哲学范畴。他认为,太极,先天地万物,后天地万物,终之始之,实泯天地万物。太极是性,是天地万物生性之所本;太极是命,为天地万物所禀;太极是心,自身虚灵,莫测神妙。方以智认为,太极不是生物之气,而是主气的所以然者。那么这个既超然于精神之上,又超然于物质之上的“太极”,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他说,“太极寓于中五”,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象数易。他说:“五之前,一二三四,五之后,六七八九,皆成四象,何以前为位后为数?盖以五居中,象太极。”
二、质测、通几、宰理
这三点是方以智的主要科学思想。所谓质测,是指“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蠢蠕”方面的知识,相当于今天的科学; 所谓“通几”,是指“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几”,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哲学; 所谓宰理,指传统的理学,相当于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对于这三点,他强调了质测和通几的关系:质测即藏通几,通几护质测之穷。两者都不可偏废。就因为如此,方以智批评当时的儒者不知道质测,认为西方的自然科学虽有可取之处,但由于他们不懂宰理,因为还未通几。不过,他提出的“借泰西为郯子”的思想也是很可取的。
三、三教归易
方以智认为儒、道、释三家其实都是说的一个道,因此,提出三家都归于易的观点。
四、宙轮于宇
《物理小识》中,方以智提出了“宙轮于宇”,这是说时间在空间中旋转流逝。未来转为现今,现今转为过去。空间中的万物都随时间的轮转而流逝。
五、《东西均》
这是方以智的晚年作品,在该作品中,方以智认为太极就是心,他更认为心是气的所以然,认为理可统气,而理气又皆归于一心,心是究竟的根本。
方以智的辩证思想很突出。他提出了随、泯和统三个观念,这三个观念出自华严宗的三谛(俗谛、真谛和中谛)。随,承认“二”,即顺从常识,承认一切事物的存在,也就承认对立之为对立。泯,只承认“一”,即消除一切区别,不承认一切事物的存在,也就不承认对立之为对立。统,则肯定“一即二,二即一”,即综合上述两种观点,把两者贯通起来。他认为三者是统一的,“究竟统在泯随中,泯在随中,三即一,一即三。”
方以智又提出交、轮、几三个概念。交为对立两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轮即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相互推移;几,则是变化的开始,即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源泉。
方以智还提出了“反因”说。所谓的反因,是指“因对待”。也就是相因者皆相反,相反者皆相因。吉凶祸福、动静等,就是如此,所谓“无对待”就是“大因”,即绝对性、普遍性的问题。但“反因”与“大因”之间,也是“反因”,只是更近了一层。这表明方以智深刻认识了普遍性和具体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总之,方以智的哲学很有特点:一、他早年的实证思想是和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密切联系的,这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很突出。二、他晚年由实证转入相对主义,但仍批判理学和禅宗,提倡“实学”。三、他的思想中,既有辩证的观点,又有相对主义,比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