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青少年面对网络生活我们应注意什么

发布时间:2020-07-28 11:33:37

如上

网友回答

一.互联网的发展和我国青少年学生参与网络生活的现状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当前,在全球信息化浪潮推动下,伴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这种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正在飞速发展,估计在未来的10至20年内,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将超过三种传统的媒体(报纸、广播、电视)。
  1994年正式登陆中国以来,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爆炸式地大发展。2005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5年6月30日,中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大关,达1.03亿人,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网民总数的15.8%。
  中国社科院的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高中生用户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用户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用户占小学生的25.8%。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调查还显示,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
  被调查的中小学生玩电子游戏的占78%,玩网络游戏的占20%,每天玩游戏3—6小时的占13.3%,大于6小时的占2.7%。玩游戏一次最长持续时间7—10小时的占9.24%,经历过昼夜连续(超过20小时)玩网络游戏的达5%。
  现在中小学生中流行上网,这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同学们天天上学,都能见到各式各样网吧的广告词,例如说“E网无前”、“E路纵横”、“E网情深”、“E妹儿”等等;与此同时,一些网络语言也经常出现在同学们的日常用语甚至作文本里,例如:“886”、“恐龙”、“唐僧”、“闪”等。
  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为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二、网络生活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利与弊
  从调查情况看,青少年用户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超过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62%)和聊天室(54.5%),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48.6%)。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首先,我们来看互连网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一,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目前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据统计,到2000年7月止,我国已有近1000家大中小学校进行了域名注册,其中有不少建立了完整的学校站点。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第二,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第三,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第四,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由于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地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负面影响日趋凸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第二、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第三、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以上是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网络的危害。从医学,行为学和心理学来分析,网络的危害最终体现为“网络依赖”。网络依赖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上网冲动的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因这种依赖行为类似于一些成瘾性的行为,如病态赌博、吸毒等,而被称之为“网络成瘾”或“网络成瘾综合症”。
  “网络成瘾”或“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具体表现为:上网的儿童和青少年沉溺于互联网而不能自拔,他们每天在网上度过的时间可能在20小时以上,这些人常常不能也不愿离开互联网,一旦离开,他们就会不知所措,会烦躁不安,忧郁气闷,浑身不舒服,上网时间太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工作时就会遇到许多麻烦,对一些业余爱好或网下的朋友没有什么兴趣;过分恋网的孩子学习成绩都会下降,也容易打乱睡眠习惯,出现精神疲乏,也影响生理健康;许多人会有精神痛苦或行为异常;若强行不让他上网,往往会惶恐不安,烦躁抑郁,甚至会有15%左右的网瘾患者有自杀意念或行为。
  据医学专家介绍,在目前上网的人群中,这一病症发病率越来越高,未成年人患病比例远远高于成年人。“网络成瘾症”可造成人体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病、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甚至可导致死亡。调查显示,目前北京未成年人患“网络成瘾症”的比例高达14.8%,其它地方的数字应该也不会太低。
  举例:
  15岁的乐乐迷上网吧之后,变着法子四处要钱去上网。某日已在网吧呆过两天的他刚回家又想向家人要10元钱再去上网,结果被父母教训了一顿,便躲进了自己房间不再出来,中午家人喊他吃午饭,父母才发现乐乐在房间里用一根电话线上吊了,请110帮忙急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是网瘾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一名沉溺网络游戏虚拟世界的13岁男孩小艺(化名),选择一种特别造型告别了现实世界:站在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上,双臂平伸,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大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以及守望者……
  当时目睹这一惨剧的一位清洁工,事后这样向半月谈记者感叹:“我从来没看见过这样一种奇怪的自杀,设计好那么标准的飞天姿势,而且带着笑脸,毫无痛苦!”
  我们说,“网络成瘾”或“网络成瘾综合症”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打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打网络游戏可能产生的一种严重的危害,就是“游戏脑”,而“游戏脑”则更加严重,它容易使玩家产生暴力倾向。其主要症状是大脑发育迟缓,分不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没有表情,非常健忘,感情控制能力差,容易突然发怒,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极端化等。
  举例:
  2003年11月,河南平舆17名少男连环被杀案告破,凶犯黄勇是一名29岁的网络游戏迷。黄勇在交代自己的犯罪初衷时说,杀人是为了实现游戏中的“武士”形象,而他杀人时所用的手段几乎都来自网络游戏。
  2003年6月15日,北京某郊县17岁的初中学生吴治,因为拿不到钱去玩网络游戏,打算趁爷爷奶奶熟睡之时偷钱,结果将爷爷砍成重伤,而奶奶则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2003年7月,山西太原16岁的中学生郝鸾,为筹集玩网络游戏的钱款深夜潜入叔叔家,将爷爷、奶奶、叔叔等一家五口杀害,其中一人身中60多刀。
  近年来,与网络游戏有关的各种犯罪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这些案件的发生大多数与网络游戏所宣扬的暴力、凶杀和色情文化有直接关系。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未成年人长期玩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了这种错误观点,欺诈、偷盗甚至对他人施暴的事,就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杨铃指出,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青少年不需要面对现实中的挫折,不需要接受社会规范和其他人的监督,可以随心所欲地宣泄情感。长此以往会淡化现实社会规范的要求,给暴力犯罪埋下隐患。
  “网络成瘾”是网络毒害青少年的一只无形的杀手。网瘾就跟吸毒的“毒瘾”、嗜酒的“酒瘾”、吸烟的“烟瘾”、滥赌的“赌瘾”一样,只要长时间的沉溺于互联网就有可能发展为网瘾。当上网的人第一次从网上聊天或网上游戏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兴奋感受之后,就会追求不断的重复体验,想上网而不断上网,于是无以克制,于是沉溺,所以“网络成瘾”有人亦称之为“溺网症”。
  一旦发生网瘾必须接受治疗,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甚至药物治疗,而且必须在心理师指导之下实施,少数患者亦可考虑住院治疗,住封闭式病房,强行离开网络。网瘾戒除后还要禁上网一段时间,因工作或学习需要上网者,要限时。对尚未成瘾者上网限时是预防“溺网症”的重要措施。
  综合以上对“网络成瘾”的论述,概括来说,“网络成瘾”有这样一些很大的危害:
  (1)、阻碍学业的完成。据统计,在大学退学、试读和留级的学生中,约有80%是因各种类型的网络依赖而延误了正常的学习,荒废了学业。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力更低一些,因此发生网络成瘾的机会就更大。
  (2)、危害身体健康。美国有报告,约四分之三的学生出现于网络依赖有关的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等症状。网络依赖患者还会出现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生物钟紊乱,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能下降,免疫功能减退,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易激动等情况,注意力、稳定性、反应能力均明显下降。有的大量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有体能衰退和自杀意念及行为。
  (3)、对心理状况和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花费过多时间上网,导致社会孤独和焦虑感。社交面变窄,人际关系冷漠,与真实的人际关系隔绝。非正当交往机会增多。
  由此可见,青少年上网成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群体性问题,而是一个我们大家都不能忽视的社会性问题。
  三、针对网络生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学生应当采取的对策
  与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相比较,其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而尖锐。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摈弃和遏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作为青年学生应该怎样认识和避免网络的危害呢?
  (1)、正确识别自身遇到的问题:学会一些有效的处理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认真审视自身的现实生活,认清自身需要和应解决的真正问题。培养正面人生的态度,致力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求需要的满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来说对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
  ①、建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生活学习计划。
  ②、合理安排时间,有限度地安排上网时间,与同伴相互约定并限定上网时间和相互监督。
  ③、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现实的文体活动,在现实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自制力。
  ④、 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多与同学老师沟通。
  ⑤、勇于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困境、挫折,学习积极解决问题、调整情绪的多种方法。
  (2)、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读一些名人传记,以陶冶情操,锤炼个性。
  (3)、社会要加大对网吧的监管力度。
  (4)、学校要改进教学方式和对学生的管理方式,引导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
  (5)、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也需要改进。重点是不要让中小学生养成上网滥玩的习惯。
  在这里,我对今天所作的法制报告作一个总结,我们说网络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网络仅仅是一个工具,一个还在起步,需不断完善的工具,而开放自由是网络的一个特性,就像石头的特性是坚硬,刀的特性是尖利,就是因为事物有自己的特性,才有它的利用价值。不能因为石头砸死了人,刀子伤害了人就只说石头的危害,刀子的恐怖。但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净的世界,网上色情作品泛滥,许多犯罪活动都是以互联网为手段进行的。这告诫世人,互联网世界虽然是个奇妙的虚拟天地,但也是一个必须加倍提防的地方;互联网世界充满了陷阱,遍布着别有用心、引诱孩子走入歧途的人,同学们单纯的心灵很容易被引诱污染,而同学们和自己的父母却往往觉察不到。之所以产生诸多网络社会问题,最主要的责任在于使用的人,而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最主要的责任还在于自己,与此同时家长、老师和长辈,要及时地指导和教育,而不是“谈网色变”。总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但对于心志还未健全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它的危害性是远远大于它的有益性的,青少年学生应该远离网络,以学业为主,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避免走上弯路。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