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魔山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21-03-16 18:13:06

魔山读后感 600字 语文

网友回答

【答案】   非原创:
    1、入魔
    --《魔山》读后感
    《魔山》是德国文豪托马斯·曼的大作(钱鸿嘉译),不过读起来,很闷.它不是《鬼吹灯》或是《楚留香传奇》,也不是《海边的卡夫卡》,那些书,让你一拿起来,就不想放下去.
    主人翁汉斯原本是上山来看望表哥,打算住三个星期就下山.不想自己也染上了肺病,也成了高山疗养院的一员.一个来自汉堡的青年,却在瑞士达沃斯住了七年.这七年里,他接触了各个国家的人,各种思想的人.这一点倒像美国剧《Lost》(中文有的译成《谜》),也是一大群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人聚集到一个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在山上,除了表哥外,汉斯还认识了俄罗斯女人肖夏太太,也爱上了她;还有两位论友,一是意大利人塞塔姆布里尼,俨然是汉斯的人生导师,另一位是犹太人纳夫塔,对《圣经》烂熟于心;这两位经常唇枪舌战,各自气得冒火,汉斯也帮不上忙;还有荷兰富商,拥有帝王般面孔的明希尔大人,此人时常举行宴会,长饮长醉;还有一些有特色的配角,比如进餐时,老爱坐在汉斯旁边的长舌妇,还有自愿帮汉斯拿大衣的奴才般的病友.
    这七年里,病友们死的死,走的走,去世的人中包括最亲密的表哥;而肖夏太太,在汉斯谢肉节示爱后,始终对他若即若离,最后离他而去;两位论友,纳夫塔饮弹自杀,只有塞塔姆布里尼还一如既往的关心他.汉斯这个年轻的工程师,对人生充满美好的憧憬,却在这座高山上,日渐消沉,随波逐流,忘记了自己初来时的目的,也忘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与未来的事业,彻底地的lost了,终日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中.高山成了“魔山”.
    昏睡了七年的汉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震醒了他.汉斯向唯一的老友告别,毅然下山,奔赴前线.小说最后短短几页关于大兵汉斯的描写,真让人心酸心痛不已.在泥泞中行军,踩着战友的尸体前行,炮火纷飞,口里却还哼着舒伯特的菩提树.
    “他浑身湿透,满脸通红,像所有其他人一样.他的脚沾满了田里的泥浆,走起路来十分困难,手里晃着刺刀.瞧!他踩过已倒下的战友的一只手,用他有钉子的靴子把这只手踩进了满是泥浆的、铺满零零落落树枝的土地里.”
    “一刹那间,他认为自己中弹了.有一大块泥土落在他的胫骨上,使他发痛,但他一笑置之.他挣扎起来,拖着满是泥浆的脚,蹒跚前进,同时不知不觉又唱了起来:
    它的树枝沙沙作响,
    似乎把我轻声呼唤...
    就这样,在一片混乱中,在雨中,在黄昏中,他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走在人生的路上,不知不觉就会入魔,追名逐利,坠入苦海不自知.
    2001年,大学临近毕业时,只是想找份工作,能自食其力即可,并没有想过太多.可是一旦跨出校门,走向职场,渐渐就忘记了当初那朴素的想法.汉斯在魔山上呆了七年,苦大也在职场呆了七年,脑袋想的不再仅仅是自食其力,而逐渐换成了房子、车子、年薪百万、亚洲区总裁之类的目标.七年来,致力于此,不敢丝毫懈怠.白天里努力工作,而夜深人静时,也难免有惑,人生就是这样的吗?看到同龄人娶妻生子,周末一家购物之景,苦大不禁苦笑.唉,有付出有收获,这一方面付出多了,那一方面自然就付出少了.形单影只,这也怪不得谁,结局当初已可预见.《魔山》里,汉斯最后醒悟,匆匆下山而去,追求另一种生活.苦大却仍需在职场奋斗,望尽天涯路,未到采菊东篱时.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