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能》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13 13:34:37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能》答案

网友回答

第三课
  1.B 2.C 3.C 4.A 5.A 6.A 7.A 8.C 9.B 10.B
  11.D 12.C 13.D 14.D 15.D
  16.问题一:黄帝。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所以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问题二:因为黄帝、炎帝两个部落联合在一起,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问题三: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算起。
  17.问题一:天下就是大家所共有的,应该把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
  问题二:禅让制。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随着社会生产发展,社会财富有了快速增长,随葬品数量显著增多
  思考二:说明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社会内部贫富分化。
  第四课
  1.C 2.B 3.B 4.B 5.D 6.B 7.A 8.C 9.B 10.D 11.C 12.D 13.D 14.B 15.C
  16.问题一:他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们荒淫奢侈,统治残暴,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问题二:要勤于政事,爱惜民力,缓和刑法,大力发展生产。广泛选拔人才,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问题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17.问题一:宗亲和功臣;巩固周朝的统治。
  问题二:没有。诸侯相互征伐,王权衰落。
  问题三: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标志性成果《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确定了夏商周的起止年代。
  思考二:没有得到最终结论。因为,夏商周的断代问题,没有确切文献记录,现在的研究成果是根据已有资料得出的,随着新史料发现,这一结论有可能被修订。
  第5课
  1.D 2.C 3.B 4.B 5.A 6.C 7.B 8.A 9.D 10.C 11.C 12.B 13.A 14.A
  15.问题一: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到了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
  问题二: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问题三: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地区广泛。大量用于祭祀。
  16.略。
  拓展与探究
  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社会发展水平看,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繁荣,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从奴隶处境看,奴隶们处境悲惨,社会黑暗。
  第6课
  1.D 2.C 3.A 4.D 5.A 6.B 7.D 8.B 9.A 10.A 11.D 12.C 13.C 14.B
  15.问题一:2;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晋文公。 1;齐;秦;楚;燕。
  问题二:齐桓公。原因:任用管仲改革,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正确策略。
  问题三: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
  16.问题一: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春秋时期开始)。
  问题二:周王受到少数民族侵扰;周王地位衰落,诸侯国之间发展更加不平衡,强国吞并弱国,强大诸侯国称霸。
  问题三: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灾难,人们生活动荡,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但大国兼并小国,蕴藏着国家统一的趋势。
  拓展与探究
  这种说法不正确。过分夸大了历史人物对历史的作用。
  第7课
  1.B 2.B 3.B 4.C 5.A 6.B 7.C 8.C 9.A 10.C 11.D 12.A 13.C 14.A
  15.问题一:商鞅。他主持的改革直接促使秦国强大;推动中国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法家学说。
  问题二:嬴政。秦灭其他六国,统一全中国。
  问题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灭其他六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16.问题一:大禹和李冰;都江堰。
  问题二:中国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问题三: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水利兴修。
  第8课
  1.B 2.D 3.A 4.B 5.D 6.B 7.B 8.C 9.B 10.D 11.B 12.D 13.B 14.C 15.B
  16. 问题一:图1,道家思想;
  图2,法家思想;
  图3,儒家思想。
  问题二: 本题以下三种答案均可。
  答案一:认同道家思想。道家学派思想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之间或者事物内部均有对立的方面,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答案二:认同法家思想。法家学派提倡法治,主张改革,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
  答案三:认同儒家思想。儒家学派强调“仁”和“礼”,主张仁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问题三:百家争鸣。社会生产力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7.《教育观察》栏目主持人应该是孔子。孔子是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成就、教育思想影响后世。
  《法制园地》栏目主持人应该是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代表。他主张法治。
  《军事天地》栏目主持人为孙武。孙武是兵家学派的代表,著有《孙子兵法》,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他指挥作战的经验丰富。
  《自然与环境》栏目主持人应该是庄子。庄子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拓展与探究
  思考一:这一观点有一定局限性。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不是儒家思想的全部。后世许多思想家丰富和完善了儒家学说。本题也可以回答同意这一观点。孔子是儒家学说创始人,后世儒家思想家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挥。
  思考二:孔子是大教育家、思想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是,孔子毕竟生活在春秋战国那个时代。今天,时代变了,孔子的思想难免存在局限性。今天,我们不能否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对他代表的儒家思想要批判地继承、发展。
  第9课
  1.A 2.D 3.D 4.C 5.B 6.A 7.D 8. D 9.D 10.D 11.B 12.D 13.C 14.D 15.A
  16. 问题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
  问题二:郡县制;咸阳;丞相(太尉或御史大夫)。
  问题三:经济上:圆形方孔钱;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国防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等。
  17.问题一: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国家税收;货币兑换繁琐,不利于人民生活的便利;不利于国家统一。
  问题二:国家的统一;全国各地经济交流的加强。
  拓展与探究
  因为使用方言作口语的人口占绝大多数,而需要使用文字和通用口语作为语言交流的人口是少数。随着经济发展和各地人口流动性加大,教育的发展,方言会逐步消失。
  第10课
  1.C 2.A 3.D 4.A 5.C 6.C 7.B 8.C 9.C 10.C 11.C 12.C
  13.A 14.C 15.C
  16.问题一:秦的暴政——赋税沉重,徭役与兵役沉重,刑法严酷。
  问题二:陈胜、吴广起义。
  问题三:秦朝暴政直接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17.问题一:项羽、刘邦在用人方面的不同。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收揽民心,知能善任。最终,项羽失败,刘邦取得胜利。
  问题二:认识别人的长处;不断反思自我,完善自己;学会用集体力量推进事业发展。
  17.问题一: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国家税收;货币兑换繁琐,不利于人民生活的便利;不利于国家统一。
  问题二:国家的统一;全国各地经济交流的加强。
  拓展与探究
  因为使用方言作口语的人口占绝大多数,而需要使用文字和通用口语作为语言交流的人口是少数。随着经济发展和各地人口流动性加大,教育的发展,方言会逐步消失。
  第12课
  知识要点
  主父偃;推恩令;中央集权;刺史;1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太学;铸币
  基础训练
  1.C 2.A 3.D 4.D 5.A 6.D 7.B 8.B 9.B 10.B 11.B 12.A 13.D 14.B 15.C
  16.问题一 焚书坑儒。
  问题二 国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使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延续了两千多年。
  问题三 主要原因:①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
  ②都采用创新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
  ③这些制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到推动作用;
  ④都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17.问题一:诸侯王。
  问题二:负面影响:导致诸侯叛乱,影响国家统一;措施:削藩
  问题三:措施名称:推恩令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知识要点
  25;刘秀;洛阳;内迁;民族矛盾;外戚;东汉的统治;衰亡;张角
  基础训练
  1.D 2.C 3.C 4.C 5.C 6.C 7.A 8.D 9.D 10.D 11.D 12.C 13.D 14.C 15.A
  16.问题一:光武帝刘秀;释放奴婢。
  问题二: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
  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17.问题一: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问题二:使东汉中后期政治腐朽,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
  历史《知能》第14课答案
  知识要点
  玉门关;阳关;大月氏;张骞;敦煌;大秦;亚欧;经济、文化;东南沿海港口;中南;马六甲;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西域都护
  基础训练
  1.B 2.B 3.C 4.B 5.A 6.D 7.C 8.C 9.C 10.B 11.D 12.B 13.A 14.B 15.C
  16.问题一:第一次。 西汉想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 几乎互相隔绝。
  问题二: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直接条件:汉朝派军队给匈奴沉重打击。
  问题三:了解了西域地理环境和人文状况,扩大西汉的影响;了解西域人民要求与中原人民交往的愿望,为丝绸之路开辟创造条件。
  17.问题一:长安(今西安);古罗马。
  问题二:促进了汉代社会经济发展,扩大了西汉影响,增强了沿线人民友谊。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中西方交流的情况。
  问题三:说明西汉确实存在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说明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历史《知能》第15课参考答案
  知识要点
  蔡伦;伤寒杂病论;医圣;麻沸散;五禽戏;司马迁;纪传体通史;东汉末年;释迦牟尼(或“乔达摩·悉达多”);西汉末年(或“张骞通西域后”)
  基础训练
  1.A 2.A 3.4.B 5.B 6.D 7.B 8.C 9.C 10.A 11.A 12.A 13.D 14.C
  15.问题一:西汉早期。
  问题二:蔡伦用植物纤维造纸。
  问题三:自然资源有限,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使用“再生纸”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16.问题一: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问题二:著作:《史记》;体例:纪传体;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问题三:启发:为了自己的理想,要敢于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