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的时代感

发布时间:2020-07-29 02:22:42

大家都知道,好散文兼具时代感与生活性,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散文一般具有什么特点,请论述一下散文的时代感。

网友回答

最近在一些座谈会上或从一些文章中看到,不少热心散文的作者和读者呼吁人们要重视散文,关心散文的发展与繁荣。这种愿望无疑是值得珍视的。
  的确,近几年来,散文不能说没有进步和发展,然而比起某些兄弟文学样式的作品(譬如小说)至少在进程上是缓慢了些,声势也不那么隆盛。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作为一个较多接触散文稿件的编者和一个业余散文习作者,我宁愿从散文创作的主观方面着眼,而无意一味推诿于社会上比较冷落散文,更不想只满足于大声疾呼而不去做一些切实的探讨和考察工作。我觉得,只凭一般的热情和愿望仍然无助于推动散文创作的繁荣。
  近半年前,我在一篇论及散文创作现状的文章中提出:“要振兴散文,必须加强散文自身的分量。”所谓分量,包含的内容是很多的,“努力提高”,自然也不只是一两个方面。我这里,仅就读稿和发稿中所遇到的一个敏感的突出问题而言,这就是散文的时代感。
  时代感,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对散文提出这一问题,如同对其它文学样式的作品一样,不能认为是一种苟求。应当让人们在读一篇散文新作的时候,感到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和气息,能从中触摸到时代发展的脉搏,省察到它脉管中的血液是新鲜的,而不是陈旧的;是流荡的,而不是呆滞的。不仅是从表面用语上,即使从作品的内蕴中,也能使人透视出那种不能误认的时代印记。
  遗憾的是,在笔者所接触到的大量的散文来稿(甚至还包括一小部分已经发表的散文)中,有相当的比重并不具有起码的时代感,其中有的无论从作者思想感情上、环境气氛上甚至语言文字上,说是解放前的、三十年代的甚至其它什么时候的作品均无不可。如有的散文在写到子女对父亲或母亲的深情时,哀婉固然哀婉,深挚亦算深挚,但完全脱离了时代环境而完全陷于个人狭小悲欢的咀嚼。还有更多的一些散文作品稿,热衷于写他个人(大多是小时候)喜爱的某种小玩意儿,但流露出的也仅是一种淡淡的忧伤或趣味不高的情调,使人看不出作者的喜爱或憎弃与当时社会动态的联系,也缺乏作者立于今天较高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对那件事的评价和认识。因此,尽管作者对他的某种小玩意(或小经历)咀嚼得是那样有滋有味,读者也难以从中引发出什么有意义的联想,唤起思想上的共鸣。其原因还不仅在于别人不了解作者写的那桩事或那个物件,而主要是因为作者的感受完全脱离了今天读者的感情所致。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以为提出散文的时代感问题仅限于写今日今时的现实生活,甚至会误以为只在表面文学上贴上八十年代的时间标签即可。非也。
  沸腾的现实生活和斗争无疑应是散文作者的首要着眼点。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的值得我们摄取的题材,歌颁的或暴露的,叙事的或抒情的,正写的或侧写的,豪放的或婉约的,从采撷角度到情致笔法上都有广阔的自由。作为一个散文作者,当然不应故意绕过现实生活的海洋,专意去寻找那人迹罕至的洞穴;作为一本散文刊物更是如此,如果打开一看,全是离我们今天现实生活远远的,写的都是不痛不痒的内容,那就难怪有的同志误认为散文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小摆设”了。
  但是,也决不是说只有把时代背景放在今天的散文作品才有时代感。笔者所接触到一些散文稿(包括发表之后受到好评以至获奖的优秀作品),它们有的写的是过去的革命斗争生活,有的写的是过往生活中的某种典型感受,有的是对一种美好记忆的回味和生发,有的是对足应痛恶的人和事的鞭笞,但它们的共同点是抓住了那个时代的本质,真切地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氛,作者自始至终以艺术的笔触对他所写的人和事件给予了准确的评价,因而便对读者产生了较深刻的思想遍和艺术感染力。可以想见,作者在写这类作品时,不仅是着眼于过去,也立足于现在,不仅看到自己那块狭小的天地,同时也想到应给别人一些什么东西。一句话,不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将自己置于一种较高境界的台阶上。如此产生出来的散文作品,既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对当时的事件和感受描述是真切的、本质的,对今天的启示也便是深刻的、有力的。它既属于作者“自己的”,也属于大家共同的精神财富;因为它给了大家一些东西,特别是一些积极的有意义的东西。应该说,这样的作品同样是有时代感的。
  也有相反的情况,有的散文作品,倒是取材于今天的现实生活,但由于它写得肤浅或概念化,或为缺乏真情实感的生硬拼凑,不能较深刻地提示生活的本质,尽管表面贴上了时代的标签,读来仍觉得时代感不强。譬如某些散文稿在反映某项具体政策的实行时,不是提示社会改革在人的精神世界中所引起的变化,而是通篇以浮泛的文字做表面文章,即使接触到一点人的情绪的反应,也只是一般化的说教,把这类反应置于任何时候任何一项政策实行后均无不可,仍然缺乏比较鲜明的时代特点。
  有人说散文不能象小说的那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强烈的时代感,并且举出某些游记和某些科学小品之类的文章为例,说有山水乃千年不变的既定形态,总不能在不同时候描绘成不同的模样,说科学知识就是科学知识,也不能依不同时代作者的世界观不同任意发挥其想象。这种说法乍看似有道理,稍加斟酌便觉是不完全的。山水在千百年中,形态可能较小更移,但同样的形态在不同时代不同思想感情的观者心目中不可能引起完全相同的反应,得出完全相同的评价。山水游记是客观的,但也不可能没有主观色彩,只不过一般说来,这种主观色彩还是自然流露出来为好,以艺术的笔调描绘出来最为谐调。但不管怎样表现,它理应是活的,而不是僵死的。这个“活”,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游记散文的时代感。
  当然,任何文学样式的作品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散文自然也应在一切方面都跟小说作同样要求,它在取材和写法等方面,也许有更为自由更为广泛的特点,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时代烟火而成为“放诸百代而皆可”的文字。这里所说的是“放诸百代而皆可”,决不是指的历久不衰的艺术价值,倒是说明了思想感情的陈旧和消极退避。
  还有人认为散文本身就是一种闲适文字,根本就不应有什么时代感,甚至提出散文就适于写“淡淡的个人小情调”,这就未免偏颇了。不仅有这类主张,也确有这类作品。这就给了一些青年散文习作者一种误解,以为散文就是离开现实远些的文学样式,它在一本刊物中也只能置于配衬地位,因为它完成不了重大任务,所以也只能派个小用场。
  其实,散文这种文学样式,不仅能够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更能够表现强烈的时代精神,因为它可以直抒胸臆(当然应有真情实感和较好的表现手段);它可以熔抒情、叙事、议论于一炉(当然应力求自然谐和)。总之,这种形式不是限制了时代精神的发挥,而且更有其便利之处。从笔者办刊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广大读者(特别是那些要求上进的青年读者)对太多的缺乏时代气息、淡而乏味的闲适文字已感厌腻,他们渴望读到一些时代特点鲜明、切中他们内心要求的、有鼓舞性而又艺术感染力强的散文作品。刊物最近期间从大量自投稿中发现了一位基层业余作者的作品,具有许多来稿中所缺乏的那种时代精神和奋发力量,发了一篇即有反响,发了两篇之后便有不少读者来函要求与这位作者取得联系,以交流思想和写作体会。其实,平心而论,上述这位作者的作品还不能说是那么成熟,尤其在语言文字上还有粗疏之处,即使如此,也得到了他的同龄人的欢迎。这种本属意中也感意外的反响是很值得我们深长思之的。
  这与我们所说的“散文自身的份量”有否密切的联系呢?应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提出应注意散文的时代感问题,很容易使人想到与作家作品风格多样化的关系。其实这是无需担心的。风格本身并不能决定作品时代感的强弱。稍有常识的人也不会认为只有那一种风格的散文才能表现出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而另一种风格的作品就压根儿不能够,那种认为气势冲的、文字粗豪的散文作品易于表现出时代感,而风格较柔、行文细腻的则很难表现出时代感的看法,是偏狭的,表面化的。提出注意时代感问题,并不会因此而必然造成作品风格的单一化。这大概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任何样式的文学作品来说,时代感当然都是一个重要课题,而对当前的散文作品,尤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如果愈是人们对散文比较地重视不够,便索性自轻自流,不去承担重责,不努力写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篇章,那就更无怪乎人们不太重视。所以还是先少去抱怨,多正视一些散文的现状,不满足于空口提倡,多拿出一些超过已有水平的散文作品。推动工作是要积极、大量去做的,但更多更快的时代感强的作品涌现,其本身也是一种有力的推动。
  从工作中深切感到,广大读者是很喜欢散文的。有志于振兴散文的作者应充分看到这一点,力求使读者特别是青年少读者获得更多更大的满足。
  既然时代在强烈呼唤有分量的散文,那么,散文有什么理由不去拥抱我们的时代。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