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07-26 15:03:57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是什么

网友回答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①实践或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或认识能力的人,是人类活动中唯一能动的要素。
   ②认识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并通过指导实践活动实现对世界的能动改造。
   ③实践或认识客体是指社会主体所要改造或探索的对象。它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客体。
   ④实践或认识中介则是指社会主体在改造或探索现实世界的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⑤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⑥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②在整个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实践处于基础地位,并起着决定的作用。
   ③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科学的理论能够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极大地推动人类的理论创新,推动实践的发展;而错误的、反动的理论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到阻碍作用,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遭受挫折和失败。
   ⑤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多方面:使主体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改造世界的活动;使主体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预先确定相应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使主体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特点
   ①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认识主要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②直接经验是指人们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人们通过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最终来自于实践。
   ③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流”。
   2.认识的本质
   (1)认识的本质和两条认识路线的特点
   ①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人的认识过程不是机械的、消极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个在大脑内部进行抽象和重构的能动的过程。
   ③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
   ④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认为认识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过程,先验论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坚持认为认识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过程。
   ⑤反映论和先验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特点
   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②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以实践为基础,把主客体的关系首先看成实践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其次才是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③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考查认识运动,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3.认识运动的规律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
   ①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属于“生动的直观”阶段。
   ②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③感觉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具体的、生动的认识形式,知觉则是指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之上所获得的对事物整体形象具体的、生动的认识,表象则是对感觉和知觉的联想、记忆和再现的过程。
   ④理性认识作为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属于“抽象的思维”阶段。
   ⑤理性认识主要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⑥概念是人们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是思维的细胞。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到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还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⑤既要反对夸大感性认识、否定理性认识的经验论的错误,又要反对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的唯理论的错误。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①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但同时又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②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③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因素。
   ④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的重要作用有:指导、解释、认知、预见等作用。
   ⑤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的重要作用有:动力、诱导和激发作用。
   (4)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①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即物质变精神;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即精神变物质。
   ②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
   ③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④具体的统一就是指认识必须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事物相符合,历史的统一则是指认识必须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4.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真理的客观性、一元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①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具有客观性;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也具有客观性。
   ②真理具有客观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把真理称为客观真理。
   ③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对象的认识,正确的只有一个。
   ④任何真理都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⑤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每一个真理同时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2)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
   ①绝对真理都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②相对真理都包含有绝对真理,也没有纯粹的相对真理。
   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也是相互渗透的,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
   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人类认识的发展,就是不断地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⑤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绝对主义错误,又要反对相对主义错误。
   (3)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②实践作为沟通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桥梁”,具有两大品格: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
   ③实践能够把主观认识变成客观现实,把理论在客观现实中实现出来,这就决定了它能把主观认识、理论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检验,从而判定它们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
   ④逻辑证明是在理论范围内进行的理论推导,本质上是“用认识检验认识”,属于主观性标准。
   ⑤逻辑证明不属于实践检验,而是对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
   5.真理与价值
   (1)价值与价值评价
   ①价值是揭示客体对于满足主体(只能是人)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即客体相对主体需要的意义,本质上体现的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关系。
   ②价值的特点主要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③价值评价的对象是价值主客体的关系。
   ④要做出正确的价值评价,价值主体必须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还要求主体具备评价必需的知识和信息。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①人存在双重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②如果以他人、社会为主体,个人为客体,这时人的价值指的是社会价值,亦称“贡献”。
   ③如果以个人为主体,他人、社会为客体,这时人的价值指的是个人价值,亦称“索取”。
   ④“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通过手段实现目的。
   ⑤科学的价值观首先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认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
   (3)真理和价值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①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价值则是指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关系。
   ②真理体现着物的尺度,而价值则体现着人的尺度。
   ③真理是一元的,而价值是多元的。
   ④真理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制约性,而价值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⑤真理与价值密切联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1)党的思想路线的含义
   ①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②党的思想路线即认识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原则,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而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
   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体现。

网友回答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实事求是 D.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答:A 正确 因为唯物主义是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要从客观实际发!作为根本的认识要求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