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诗可以怨 钱钟书 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 的著作.有的

发布时间:2021-02-22 23:50:24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诗可以怨(节录)

钱钟书

  

  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也作为一个例子。钟嵘①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诗品·序》里有一节话,我们一向没有好好留心。“嘉会寄诗以亲②,离群托诗以怨③。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④;或负戈外戍⑤,杀气雄边⑥,塞客衣单⑦,孀闺泪尽⑧;或士有解佩出朝⑨,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⑩,再盼倾国(11)。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12)?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13)。’使贫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说也奇怪,这一节差不多是钟嵘同时人江淹(14)那两篇名文--《别赋》和《恨赋》--的提纲。……《序》结尾又举了一连串的范作,除掉失传的篇章和泛指的题材,过半数都可以说是“怨”诗。至于《上品》里对李陵(15)的评语:“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16)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更明白指出刘勰(17)所谓“蚌病成珠”,也就是后世常说的“诗必穷而后工”。还有一点不容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做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只说“舒愤”而著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姓名磨灭”、“文采不表于后世”,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钟嵘说:“使贫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强调了作品在作者生时起的功用,能使他和艰辛冷落的生涯妥协相安;换句话说,一个人潦倒愁闷,全靠“诗可以怨”,获得了排遣、慰藉或补偿。随着后世文学体裁的孽生,这个对创作的动机和效果的解释也从诗歌而蔓延到小说和戏剧。例如周楫(18)《西湖二集》卷一《吴越王再世索江山》讲起瞿佑(19)写《剪灯新话》和徐渭(20)写《四声猿》:“真个哭不得,笑不得,叫不得,跳不得,你道可怜也不可怜!所以只得逢场作戏,没紧没要,做部小说。……发抒生平之气,把胸中欲歌欲哭欲叫欲跳之意,尽数写将出来。满腹不平之气,郁郁无聊,借以消遣。”李渔(21)《笠翁偶寄》卷二《宾白》讲自己写剧本,说来更淋漓尽致:“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22)为之解,且尝僭(23)作两间最乐之人。……未有真境之所为,能出幻境纵横之上者。我欲做官,则顷刻之间便臻荣贵。……我欲作人间才子,即为杜甫、李白之后身。我欲娶绝代佳人,即作王嫱、西施之原配。”正像陈子龙以为《三百篇》里“虽颂皆刺”,李渔承认他剧本里欢天喜地的“幻境”正是他生活里跼天蹐地(24)的“真境”的“反”映--剧本映照了生活的反面。大家都熟知弗洛伊德(25)的有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钟嵘的三句话里稍露端倪,更在周楫和李渔的两段话里粗见眉目,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罢了。

  [注释]

  ①钟嵘:南朝梁文学批评家。字仲伟。《诗品》是他的诗歌评论专著,以五言诗为主,品评自汉至梁一百多个诗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而有影响的著作。

  ②嘉会寄诗以亲:古人于宾主欢宴时,有互以诗赠答之习俗。

  ③离群托诗以怨:古人于亲人、朋友分别之际,互赠诗歌以释思念之情。怨:离恨。

  ④魂:鬼魂。蓬:蓬草。

  ⑤负:肩负。外戍:守卫边疆。

  ⑥杀气:战争时凶险氛围。雄:雄威。边:边塞、边关、边疆。

  ⑦塞客:赴边疆之游子。

  ⑧孀闺:闺中寡妇,其夫为战争中的死难者。

  ⑨解佩出朝:抛弃官职,退出仕途。解:除。佩:表示官阶的饰物。

  ⑩扬娥:扬与蛾均指眉。入宠:入宫受宠。

  (11)倾国:即倾国倾城,言貌美好。

  (12)陈诗:古制,采风,搜集民间诗歌陈献于上。展:展现。义:思想感情。长歌:放声高歌。骋:纵马奔驰,引申为奔放,谓感情奔放。

  (13)可以群:指诗歌有感染、振奋、鼓动人的作用。可以怨:指诗歌有讽刺不良政治的作用。

  (14)江淹:南朝梁文学家。字文通。在文学上,他诗、文、赋均有成就。其赋以抒情小赋见长,《别赋》和《恨赋》等为其代表作。

  (15)李陵:西汉人,字少卿。李广孙。善骑射。武帝时,为骑都尉,率兵出击匈奴贵族,战败投降。后病死匈奴。

  (16)使:倘使。

  (17)刘勰: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字彦和。代表作是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该书共10卷50篇,涉及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文学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富有独创性。因此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8)周楫:字清原,号济川子,钱塘人。生卒年月不详,约明神宗万历末前后在世。生平无考。著有通俗短篇小说《西湖一集》及《西湖二集》专演西湖故事。

  (19)瞿佑:明文学家。“佑”一作“祐”,别号存斋。著有传奇小说《剪灯新话》,情节曲折,文笔清新,对后世颇有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20)徐渭:明杰出画家、戏曲家。作有戏曲论著《南词叙录》和杂剧《四声猿》。

  (21)李渔:明末清初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字笠翁,一字谪凡。呈湖上笠翁。

  (22)愠:怨恨。

  (23)僭:超越本分,过分。

  (24)跼天蹐地:即局天踏地。局:弯腰。踏:小步。戒慎、畏惧貌。多用以形容处境困厄窘迫。

  (25)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在世界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他的学说接触了传统心理学较为忽视的潜意识,扩大了心理学研究领域。他的学说在文学、医学、哲学等方面都引起了反应。

  

1.对“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都归于‘怨’,也作为一个例子”这句话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司马迁认为作家应当“发愤”著书,或者说理,或者记事,《诗经》也应看作“发愤”之作。

B.司马迁认为没有“怨”就没有“发愤”之作,不管是说理的、叙事的还是抒情的作品,都能证明这一点。

C.司马迁用说理、记事的方式抒发愤激之情,《诗经》则是用歌咏方式抒写哀怨。

D.司马迁主张用“怨”来分析说理、记事类作品,《诗经》也应归入“怨”的范畴。

2.“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下面所列各项中不属“这个意思”的一项是

[  ]

A.嘉会寄诗以亲

B.离群托诗以怨

C.蚌病成珠

D.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

3.文中说“司马迁当做死人的防腐溶液”,这句话侧重要说明的是(限在15字以内作答)

_

文中说“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这句话侧重要说明的是(限在30字以内作答)

_

4.文中引用周楫、李渔、弗洛伊德的话要证明什么观点?(限在20字以内作答)

_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李渔说的话“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且尝僭作两间最乐之人”要证明的观点是:作家往往借创作排遣苦闷,使内心获得慰藉和补偿。

B.“还有一点不容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做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这样比喻阐明的道理是:同是主张“诗可以怨”,但作品的社会效果可以不同。

C.刘勰所说的“蚌病成珠”与司马迁、钟嵘的看法是一致的。

D.作者从创作起因与创作目的、功用两个角度论述了“诗可以怨”。

E.钟嵘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是对司马迁观点的发挥。

网友回答

答案:
解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选文节录部分第一句话,即重要的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应在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第一句话。这句话谈的是司马迁认为“发愤”与“怨”的关系,有了“怨”,才可能有“发愤”的著作。而“发愤”的著作之中又分为“说理”、“记事”和“抒情”,“抒情”二字是由《诗三百篇》推出的。由此看来,B项的分析是准确的。A项只偏指“发愤”,而丢掉了“怨”,更未涉及二者之关系,所以此项分析不对。C项曲解了“发愤”和“怨”,而且将二者断然割裂开,当然说法错误。D项原句司马迁举出说理、记事、抒情的实例,是为了证明“发愤”与“怨”的关系,并不是用“怨”来分析说理、记事类作品。此项表述也不正确。

  2.这道题考查的是对选文节录部分第二句话中两个词语“这个意思”的含义的理解。“这个”是近指代词,指代的就是选文节录部分的第一句话,而选文节录部分的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司马迁认为没有“怨”,就没有“发愤”之作,不管是哪一类作品。这正是司马迁的观点。《诗品·序》中提到的“离群托诗以怨”;《上品》里对李陵的评语“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刘勰所谓“蚌病成珠”,这三项内容正是对司马迁观点的佐证,所以B、C、D三项属于“这个意思”的范围之内。“嘉会寄诗以亲”的意思是“宾主欢宴以诗唱和来表达情谊”。只一句“嘉会寄诗以亲”并未做任何发挥,它并不是对司马迁观点的佐证,因而A项是不属于“这个意思”的一项。

  3.这道题考查对两个含蓄的语句加以阐释的能力。“司马迁当做死人的防腐溶液”,这是形象的比喻说法,它要说明的是作品创作的目的和功用,即下边一句话,“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只说‘舒愤’而著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姓名磨灭’、‘文采不表于后也’,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此题作答时应设法把“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死而不朽。”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概括成15个字以内的一句话,于是概括成了“作品在作者身后能使他不朽”。“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也是形象的比喻说法,它要说明的也是作品创作的目的和功用,即下边一句话,“钟嵘说‘使贫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强调了作品在作者生时起的功用,能使他和艰辛冷落的生涯妥协相安;换句话说,一个人潦倒愁闷,全靠‘诗可以怨’,获得了排遣、慰藉或补偿。此题作答时应设法把“钟嵘说……慰藉或补偿。”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概括成30个字以内的一句话,于是概括成了“作品能使作者生时的潦倒愁闷获得排遣、慰藉或补偿。”

  4.这道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并对表述这些观点的材料加以概括的能力。文中“例如”的后边引用了周楫的话、李渔的话以及弗洛伊德的理论,这些引用的材料是为了佐证“例如”前边的观点的,观点是“随着后世文学体裁的孽生,这个对创作动机和效果的解释也从诗歌而蔓延到小说和戏剧”,这里所说的“动机”就是前边提到的“怨”,“效果”就是前边提到的“发愤”的著作。既然是“从诗歌而蔓延到小说和戏剧”,所以结论应该概括为“‘可以怨’在文学创作上是一种普遍现象”。

  5.A项符合原文意思与否的分辨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文中引用李渔的话作为前文观点“这个对创作动机和效果的解释也从诗歌而蔓延到小说和戏剧”的佐证。这里所说的“创作动机和效果”就是前文所说的“换句话说,一个人潦倒愁闷,全靠‘诗可以怨’,获得了排遣、慰藉和补偿”A项符合原文意思。B项符合原文意思与否的分辨考查的是“分析文章”时,对“含蓄的能加以解说”。这里所用的两个比喻要阐明的道理是就作品创作的目的和功能角度而言的,不是从作品的社会效果角度谈的。所以B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C项符合原文意思与否的分辨考查的是“辨别并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的能力。请先注意全文的第二句话“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还要注意作者引用完《上品》里对李陵的评语之后紧接着说“更明白指出了‘蚌病成珠’,也就是后世常说的‘诗必穷而后工’”,可见C项的表述与原文意思符合。D项符合原文意思与否的分辨考查的是“分析阅读材料的结构、层次”的能力。选文自开头至“诗必穷而后工”,作者是从创作起因的角度论述了“诗可以怨”的。“还有一点不可忽略……获得了排遣、慰藉或补偿”,这一层作者从创作目的、功用的角度论述了“诗可以怨”。可见D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E项符合原文意思与否的分辨考查的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嘉会寄诗以亲”说的不是“怨”,全文的题目即主旨是“诗可以怨”,因而作者引用钟嵘《诗品·序》中的话对此并未发挥。而真正发挥的是“离群托诗以怨”。可见笼统地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是对司马迁观点的发挥,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