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按时看日出的人 王开岭 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 “按时看日出”,我猝然被这句话击中了。 一位面壁写作的世界级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当做一门必修课来面对……为什么?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它—— 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儿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儿,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甜香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闭合”;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绽开”,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被新的热量所充满。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渴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个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又是怎样过的呢?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或许只有寥寥几次吧,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早晨(可能是怎样的疲惫和不情愿啊),或偶尔登山观景之时。而更多的人或许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我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第几万次地打着呼噜! 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已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经历了。上班的路上,挤车的当口,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 即使你偶尔起大早,忽萌看日出的念头,又能怎样呢? 都市的晨曦,不知从何时起,早已变了质—— 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灰蒙蒙的尘埃,空气中老有黏黏糊糊的感觉,老有挥之不散的汽油味儿,即使你捂起了耳朵,也挡不住出租车的喇叭声……没有纯洁的泥土,没有旷野远山,没有庄稼地,只有牛角一样粗硬的黑水泥和钢化砖。所有的景色,所有的目击物,皆无水洗过的那种鲜艳与亮泽、那种蔬菜般的翠绿与寂静……你意识不到一种“新”,感受不到婴儿苏醒时的那种清新与好奇,即使你大睁着眼,仍觉像在沉沉的昏睡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 “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生活积极的一个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让我们呼唤真正的日出,愿我们在那一刻能真正醒来。 文章的第5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结合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那蛋壳般薄薄的静”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2)如何理解“迎来的已是煮熟的光线,中年的光线”一句的含意? 文末作者说“从这个意义上说,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 。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按时看日出”这句话给了你什么人生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网友回答
【小题1】①把日出的美具象化,给人留下日出时的具体美感,激起人们看日出的欲望(2分)。 ②承上启下(1分),与下文现代城市灰蒙蒙的清晨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对真正的清晨的渴望(2分)。 【小题2】(1)通感(比喻)(1分):把早晨的静谧比作薄薄的蛋壳,化无形为有形(1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黎明到来时那种很容易被打破的静谧,给人美感(1分)。 (2)形象地表明我们看到的不是最纯净、最清澈、最让人激动的光线,而是缺乏朝气的光线(3分)。 【小题3】①福楼拜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1分)。他处在上个世纪的巴黎,那时的清晨没有现代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拥有真正纯净、清澈,让人激动的光线(2分)。 ②福楼拜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1分)。他懂得欣赏日出,迎接晨曦。把“按时看日出”当作精神体验与心灵洗礼(2分)。 【小题4】①激活生命,让一天中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鼓舞生命; ②清洁内心世界,让一天中最纯净、最清澈的光线澄澈生命; ③做一个有活力,有热量,有激情的人; ④做一个真正醒着的人,一个精神上苏醒的人。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