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与探究(本题满分18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某校八年级同学以“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的变化”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政策回顾】(1)19

发布时间:2020-10-08 05:34:37

分析与探究(本题满分18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某校八年级同学以“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与农业的变化”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
【政策回顾】
(1)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 》,大规模的      运动在全国开展。(4分)
(2)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对农业实行      。(2分)
(3)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大跃进”和    运动。(2分)
(4)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  。(2分)
【分析对比】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1)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  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2分)
(2)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  化的高潮,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2分)
(3)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了严重的失误,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破坏。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历史认识】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和启示?(4分) 

网友回答

(答案→)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知识是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生产关系的变化。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或调整,这些变革或调整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产生了不同影响:
⑴第一次: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拥有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不仅使广大贫雇农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也严重地束缚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为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使广大贫雇农从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下解放出来,必须进行土改。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那时我国已有一亿多人口的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冬,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国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4600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
⑵第二次:农业合作化: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总到农户总数的87.8%,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果: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初步奠定国家工业化基础创造了重要条件。
⑶第三次:人民公社化: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即一大二公。结果: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国刮起一股“共产”风。在许多方面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公社随便调用社员、生产队的劳力、资金、土地和财产,取消了农民的自留地,出现了剥夺农民的情况。按劳分配的原则遭到破坏,发生了严重的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冬,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逐步地解决当时所能认识到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的一些重大问题。
⑷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试题分析:(1)土地改革的结果及伟大意义: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这就使中国最大多数人民获得了解放;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2)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1955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党的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和政策作了系统阐述,并对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报告还严厉批评了邓子恢等人的“右倾”。10月4日至1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会后,农业合作化运动急速发展,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总到农户总数的87.8%,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果: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初步奠定国家工业化基础创造了重要条件。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历史认识】
试题分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它能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相反,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就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改革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三次的生产关系调整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反之的人民公社化的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说明这次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就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的原则: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土地改革;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