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学习与评价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13:35:33

苏教版八年级(初二)语文学习与评价答案(上册)

网友回答

  一 七律 长征

  同步练习

  1.逶迤 磅礴 乌蒙

  2.庾yu渚zhu庞pang

  3.“不怕”和“只等闲”。

  4.要求内容正确,语言形式相同或相似。

  5.A

  6.毛泽东在《十六字令三首》中把山写得高大险峻,高得“离天三尺三”,是为了表现红军在长征途中跃马翻山的革命英雄气概和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是用山的巍峨衬托人的豪迈。这与诗人在《七律长征》中用“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诗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山写得微不足道,是异曲同工之妙。

  7.金沙水(名词) 拍(动词) 云崖(名词) 暖(形容词) 大渡桥(名词) 横(动词) 铁索(名词) 寒(形容词)

  8.据许多文献记载,红军渡过金沙江时,正值天气炎热。“一到江边,天气更热,红军士兵莫不痛饮冷水。”(廉臣《随军西行见闻录》)所以在炎热的天气中渡江,浪涛拍击着陡峭的两岸,给人以暖的感觉。而红军过大渡河虽在5月末,天气却比5月初过金沙江时要冷些。“左边是高入云霄刀劈一样的峭壁,山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银光耀眼,寒光袭人。”(杨成武《飞夺泸定桥》)这就是说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由于地势既高天气又冷,那组成桥身的铁索自然就给人以寒的感觉。还有的人认为,“暖”“寒”主要不在写时令,而在写人的心理感受,状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险阻。

  9.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革命信念,整体上要读得高亢响亮,同时也要注意重音和节奏。押韵的字有:“难、闲、丸、暖、寒”和“颜”。

  10.总领全诗的是首联,运用夸张手法的是颔联。首句中“远征难”概括地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红军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是写长征中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颈联中的“暖”既实写江面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红军脱险后一片沸腾的景象;“寒”既实写艰险,又突出红军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11.从这首诗描绘的几幅红军的“征难图”中,能看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描绘其中一幅图,略。

  二 《长征组歌》两首

  同步练习

  1.(1)B

  (2)A

  2.黔皑皑 毯 毡

  3.D

  4.(1)A(2)B (3)B

  5.D

  6.(1)调虎离山 (2)兵临城下 (3)千锤百炼(4)弃甲曳兵 (5)同甘共苦

  7.ABCD

  8.都用短句,突出局势的严峻。《四渡赤水出奇兵》用短句拟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自然环境;《过雪山草地》用短句渲染自然环境之恶劣,红军生存危机之严。

  9.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情 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意思对即可)

  10.(1)“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2)“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可以从中心句与其他句子内容上的联系,它在歌词中的具体位置(结尾),它在表达中心意思方面的作用等方面来思考。

  11.两首诗中环境描写有“天如火,水似银”“雪皑皑,野茫茫”等。这些环境描写渲染了环境的艰险,衬托出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天如火,水似银”这一场景是为表现军民鱼水深情,从另一侧面深化长征组歌的主题。

  12.《四渡赤水出奇兵》先按先后顺序写了几次重大战斗,用胜利的事实说明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最后画龙点睛来点明中心。《过雪山草地》表现出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三 老山界

  同步练习

  2.组词正确即可。

  3.(1)景致:风景 (2)逼:迫使,威胁 (3)索性:表示直截了当;干脆

  (4)望:指望,希望(5)叹息:叹气,指敌人飞机发出微弱的声音,像叹气声(6)观:景象

  4.只要能根据当时的情境,把主要内容表述出来就行。

  5.填表,地点依次是:沿山沟路旁瑶民家 山脚向上 山腰上山路上 山顶下山路上。事情依次是:沿着山沟向上走与瑶民攀谈登山 露宿 冻醒吃饭、继续爬山 到达山顶、休息后下山 煮粥吃

  6.陡: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窄:只有一尺多宽;险: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7.意思表达清楚,方法运用正确即可。

  8.(1)“30里高”具体写出了老山界山势的高峻,暗示翻越艰难,“很高”则很笼统。 (2)“生怕”与”怕“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别,“生怕”是很怕的意思,充分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不准”与“不要”在态度上有软硬之分,“不准”态度严厉,来不得半点含糊,“不要“仅是一般要求,不能充分表现红军的严明纪律。 (3)不说“路只有一尺来宽”,只说“路很窄”,不说“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只说“路上又不平”,不能具体说明狭窄到什么程度和路面不平的原因,也就不能充分表现山腰露宿的危险和人们的难受之感。 (4)“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装”字没有这个效果: (5)“鼓着勇气”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文中指“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从而迎战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凭”字无此表现力。

  9.联系课文和自己的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10.好处是: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11.课文详写了红军翻越雷公岩,攀登“之”字拐山路的场景。详写上山,略写下山,详写雷公岩露宿,略写吃饭……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2.红军翻山过程中经历的困难主要有:山高路险,人又累又饿又冷,装备笨重,敌人追击,老百姓对红军还不够了解等。红军能够战胜困难的原因有红军的勇敢、团结,人民的支持,党的正确领导等。山景写得那么的美,是将艰苦的生活诗意化,更能表现出红军战士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 草

  同步练习

  1.涩 嚼 噎 灼 愠 惶 绽 飒飒

  2.(1)副 (2)驱 (3)竟 (4)详

  3.打量liang(轻声)兴冲冲( xing) 挑着(tiao) 背阴靠水(bei)

  4.“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去创造更甜更美的生活。

  5.C(注意:这里不是倒叙,而是在记叙中插入有关情节)

  6.不能删去。

  (1)“严严地”,可见担架上的人病得不轻。

  (2)动作“缓慢地”,表示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以上两处都为下文写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作了铺垫。

  7.B

  8.(1)动作描写 表现了杨光救人心切,一往无前的精神。

  (2)肖像描写 表现了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对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

  (3)心理描写 写出了杨光从周副主席的教诲中吸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4)语言描写 表现了周副主席善于抓住时机对战士们进行思想教育的高超的领导艺术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9.周副主席“笑得这么痛快”,是因为他听到了警卫员对小卫生员说的话,他为战士们又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的教育而欣慰。

  10.相似点主要是:(1)为革命、为人民乐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 (2)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1.课文围绕“草”这一线索展开了“误食毒草”,“辨、尝毒草”,“议草”等情节。课文的高潮在周副主席亲自尝毒草这一情节,这表现出了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的健康和生命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

  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12.杨光代表了红军战士,周副主席代表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课文着力描写杨光,既表现其对革命的忠诚,又通过他对周副主席的爱戴、景仰。突出表现周副主席的伟大形象。小说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多方面展示周副主席光辉形象的。举例说明略。

  13.这里的“甜”一是指这里的草曾经挽救了许多红军战士的生命;二是指无数红军战士用他们的热血滋养着这里的草,也必将滋养无数的后来人,让他们获得甜美的生活。警卫员说我们吃的是草,却比敌人高尚得多也强大得多,是为了说明红军战士是为革命、为人民而生活困苦,但他们的精神是富有的,高尚的,因此从本质上说,红军是强大的。

  五 《长征》节选

  同步练习

  2.(1)突然;出乎意料。 (2)形容悲惨的样子。 (3)形容吃惊。 (4)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3.能用这些词,并表达流畅即可。

  4.组词正确即可。

  5.这两个修饰语表明红军战士北上抗日的大无畏的坚定信念,他们可以倒下,可以牺牲,但北上抗日的信念决不动摇。

  6.彭德怀:“我早就留意了,他偷偷儿地把自己那份儿炒面分给你我吃了!”(注意“偷偷儿”一词)

  7.要抓住彭德怀当时的矛盾心理进行揣摩分析。

  8.答案只要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符合剧情的发展即可。

  9.因为彭德怀内心非常痛苦,所以说不下去了。省略的话可能是“如今他又要为革命献出生命”。

  10.(1)彭德怀:“何止我们在饿肚子啊!主席也断了粮,昏迷中的恩来同志也没有吃的……”照应了后面“草地之夜”中毛泽东的话:“同志们!叶剑英同志给大家送粮来了,快起来吃饭了——”

  (2)彭德怀掏出手枪,准备杀马的情节照应了后面一段“泥泞的草地”中“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的情节。

  (3)结尾彭总和刘少奇关于周团长的对话照应了“草地水塘旁边”周团长爬进水塘赴死的情节。(其他的只要正确均可)

  11.四个场景的内容分别是:艰难过草地,周团长水塘赴死,彭总杀马,高唱马赛曲。剧本节选部分着力塑造了刘少奇、彭德怀、毛泽东、董必武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红军的优秀干部周团长等人物形象。

  12.彭总忍痛杀马是为挽救极度饥饿的战士的无奈之举。周团长选择赴水塘自尽是心系大局,把生的希望留给年轻战士,以惨烈的壮举催唤人们勇往直前。

  13.这表现了红军指战员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景物描写预示光明就在前头。

  诵读欣赏

  诗人 领袖

  同步练习

  1.(1)仄仄 (2)淌 (3)屈 (4)磅礴 (5)酝酿 (6)嘹亮 (7)畅 (8)潇洒

  2.(1)意境。(2)(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风度,不拘束。(3)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想像。

  (4)思维,想像。(5)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指一首诗的眼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

  3.(1)《采桑子,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2)《忆秦娥·娄山关》: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3)《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4)《七律·冬云》: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5)《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4.第一节从诗的形式入笔,将枪声与漫漫长征路比作诗韵与诗行。第二节从诗的内容上设喻,战略谋划与战斗生活便成了马背行吟与意象选择。第三节选择细节写出毛泽东挥洒自如、想像丰富、豁达豪放的诗人气质和领袖风范。第四节以代表作来妙喻,把缔造共和国这最伟大的贡献比作”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第五节以诗歌吟诵来比喻“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宣言,并以“嘹亮了东方”写出毛泽东功绩的历史地位。

  5.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世界的诗眼

  6.参加并领导长征,写《沁园春·雪》,宣告新中国成立,等等。最后一句“嘹亮了东方”意为使世界的东方嘹亮了起来,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7.创业开国比作诗人酝酿诗作。枪声比作平仄的诗律,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比作壮美的意象,战略谋划比作构思创作,“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宣言比作诗人最嘹亮的吟唱。这些精当的比喻,把歌颂诗人、领袖毛泽东的主题表达得更突出,更有力。

  单元综合学习与评价1

  拓宽练习

  关于阅读

  精读与略读

  (一)

  1.略(要求描述得合情合理,真切感人)

  2.不矛盾。红军长征,翻越过无数座大山,但诗人只选取了“五岭’’‘‘乌蒙”,是通过典型来概括一般,并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对前面“千山”“只等闲”作具体描写,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气吞山河的伟大气魄。(言之成理即可)

  3.“喜”字,描绘红军翻越千里雪山的心情,从而也暗示了越五岭、乌蒙山和渡金沙江、大渡河时的心情同样是喜悦的。面对更大的困难,英雄的红军是“更喜”,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尽开颜”写的是红军“过后”的心情,既喜征服雪山的胜利,又喜革命前途的光明。(意思对即可)

  (二)

  1.要点:冻醒了或是饿醒了等等,因为太疲劳,所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言之成理即可)

  2.见课文

  3.B

  4.“又是”改为“还有”不行。“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又是”表现了声音的“不可捉摸”,反映了一种特有的自然现象和人的主观感受;改为“还有”,意味着确有几种声音,与“不可捉摸”就矛盾了。对这句话的正确的理解是: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很低微,但是由于地处山谷,环境寂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十分响亮;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

  5.要点:(1)感受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联系自身实际谈如何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红军精神。

  6.半夜里……睡不着。∥天上……像一口井。∥上边……睡着了。

  7.略

  (三)

  1.为了革命事业,我们什么样的苦都能吃。而且,我们要努力适应艰苦的环境,不断总结经验,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意思对即可)

  2.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我们经受了考验和锻炼,不断成长、成熟,从而取得胜利。

  3.周副主席的话深深地教育了他,给了他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所以他浑身充满了力量。

  (四)

  1.先总述,后分述(总分结构)

  2.略

  3.红军长征,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一路上教育百姓,唤醒民众,撒下了革命的种子。这些“种子”将唤醒更多的民众,革命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一定能获得成功。

  4.略

  综合评价

  阅读理解

  1.zheng bi kan die su

  2.急躁 干燥 侮辱 后悔 钢铁 刚强 慈祥 详细

  3.本文记叙了刘伯承被摘除坏死眼球时不用麻醉剂,令德国医生震撼的故事。

  4.按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可分三个部分,即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5.这一段不是多余的,不能删去。因为这一段侧面描写德国医生沃克孤傲暴躁,极为鄙视胆小的人,为下文由衷敬佩刘伯承的勇敢坚毅,作了有力的铺垫。

  6.是为了今后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按德意志的观点,堪称军神!”

  六 枣 核

  1.qiao yin yan

  2.掐指 谄媚 诞生 垂涎三尺 蹊跷 溪流 感慨 气概

  3.“悬”改为“玄” “急”改为“及” “焉”改为“嫣” “励”改为“厉”

  4.示例:我想戈壁滩,想塔克拉玛干沙漠。只要一看到山,我就想天山。近来,我老是想建设兵团的那段生活。

  5.(1)表明友人是郑重其事的要求,希望十分殷切。

  (2)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珍惜。

  (3)表示“她”侨居海外思乡心切,急于向来自故国家乡的“我”倾诉思乡之情。

  (4)说明“她”并不追求、迷恋海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6.(1)奇怪。 (2)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 (3)委托别人办理。(4)长进。

  7.A

  8.B

  9.示例:(1)动物微微笑,杂物勿乱扔! (2)动物正在减肥,请不要给它们增加食物。

  10.(1)D (2)垂杨柳、睡莲 (3)借以慰藉思乡之情 (4)A (5)c (6)B (7)A

  11.(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朋友要“我”带枣核是为了寄托思乡之情,文章的谜底开始没有交代,这样写是为了设置悬念。

  七 最后一课

  同步练习

  1.挟 郝 诧 祈 哽 懊

  2.(1)拟人 (2)比喻 (3)反复

  3.(1)“又”既暗示普鲁士占领阿尔萨斯后给当地人民已经带来了多种灾难,也预示又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制造了悬念。

  (2)“吃惊”“诧异”显示了这一节课的异乎寻常,暗示这一节课有着特殊的意义,为下文韩麦尔老师宣布“最后一课”的消息作了很好的铺垫。

  (3)歌颂了韩麦尔先生——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1)“可怜的人”是说韩麦尔先生身为一个法语教师,却即将被迫离开课堂,离开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所以“可怜”。 (2)“可怜的人”是说韩麦尔先生是这样热爱祖国的语言,今后却再也不能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孩子们了,所以“可怜”。

  (3)“可怜的人”是说韩麦尔先生虽然对这服务、生活了四十年的校园、家园无限依恋,却不得不离开,所以“可怜”。

  5.(1)感叹号表示普鲁士侵略者对不会说、写法语的法国人的轻视。省略号表示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不愿意再想下去,所以省略了。

  (2)省略号表示韩麦尔先生为过去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

  (3)这两个破折号在语气上表示韩麦尔先生哽住了,说不下去;在语意上表示思绪万千,有说不完的话,又觉得说不出来。 (4)感叹号蕴蓄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强烈的爱。

  6.D

  7.(1)(假如)当初蔡桓公能听从扁鹊的劝诫,又何至于落得个病入膏肓的下场?(假如)当初楚怀王能听取屈原的意见,又何至于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假如)当初吴王夫差能听取伍子胥的逆耳之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兵败自刎的下场?(以上三句,任选一句) (2)(如果)当初鲁庄公不听取曹刿的建议,又哪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如果)当初齐威王不听取邹忌之谏,又哪能战胜他国于朝廷?(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以上三句,任选一句) (3)只有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如果独断专行,自以为是,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或:是否能采纳正确的意见,是成败得失的关键。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8.(1)C (2)C (3)B (4)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法国语言 牢记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9.小弗郎士:一个贪玩、幼稚、有一定自控力的孩子;韩麦尔先生:一个有高度责任感和爱国深情的法语教师。小弗郎士从贪玩、不爱学习转变为热爱法语,认真学法语;还从幼稚、不懂事转变为爱祖国、恨敌人。变化的原因是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思想的教育。

  10.小说以小弗郎土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下课的顺序来安排情节。“最后一课”上课时的情景与以前上课的不同在于课堂气氛、老师的穿戴、听课的学生等。

  11.可从深爱祖国的语言及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上分析。这一动作倾注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

  八 始终眷恋着祖国

  同步练习

  1.shen juan dai mu

  2.船桨 豆浆 渡河 欢度 躯体 驱赶 籍贯 狼藉 轻蔑 竹篾

  3.示例: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D

  5.A

  6.(1)更突出了钱学森高尚的爱国情操。

  (2)表现钱学森夫妇回国心情的热切和执著。

  (3)体现了周总理和党 中 央对钱学森回国一事的高度重视。

  (4)表现美国在处理钱学森回国一事上的理亏。

  7.C

  8.充分说明钱学森的重要价值以及美国对钱学森科学研究的肯定。(意思对即可)

  9.示例:住宅区的一楼开了一家便民售货店。售货员是一位下岗女工,年龄40多岁。她的脸色不算黑,但总是发乌;眼睛不算小,但总是塌陷着。她穿着一件干净的工作服,显得比实际年龄小。她的声音清脆和顺,对待顾客都是笑容可掬,做到了有问必答,百拿不厌。有的顾客脾气大,她也总是礼貌地笑脸相迎。她的笑脸,使顾客感到温暖,所以,大家喜欢到她那儿买东西。她的小店办得很红火,她脸上的微笑也越来越亲切可爱了。

  10.(1)说明钱学森求学期间学习成绩的优异。

  (2)从侧面表现了钱学森在火箭技术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3)说明了钱学森在更广泛的学术、科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攀登科学高峰方面的勤奋、刻苦和卓尔不群。

  (4)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11.课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这是明线;课文以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一以贯之,这是暗线。抓住这两条线索,就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层次。

  12.作者紧紧扣住他对祖国执著的爱来选材,详略得当。文章开头“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这一句看似简洁平常,实际决非闲笔,它既和第五段的关键句“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照应,与“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照应,也同第十四段中教育孩子的话语照应。课文以较多篇幅详述了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这些叙述简明扼要,其中不乏精彩的镜头,使人物形象显得生动,增强了感染力。

  13.文章的中心句是“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因为这是他战胜美 国 当 局 强加给他的种种折磨,回到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力量。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