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课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中学生物学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1-03-19 05:14:00

十年课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中学生物学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网友回答

《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接受式学习不再是主旋律,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奏响了一曲美妙的和声.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已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外显的或内隐的观念体系和行为模式.而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我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主动地去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勇敢和创新精神. 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 转变师生角色,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现代教育的发展将依赖于师生关系的重建,维努迪在《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指出:“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行为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教育学认为:“学生能力的提高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成正相关”.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我通过多年的探索,发现探究性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我常说:“人有兩件宝,双手和大脑”.在我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力求做到探究型教学,让我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手、口、眼、大脑都动起来,都“活”起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双边交流.这样,学生由喜欢听我的课,到喜欢生物学科,到乐学、爱学、会学,无论知识还是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那么,怎样让我们的生物课“活”起来呢?首先,我们要构建和谐氛围,让积极健康的情感走进课堂.在我的生物课上,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气氛中学习,在师生的双边情感交流中学习.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积极的发展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后进行起着阻碍和抑制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在热情和融洽中思考,会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甚微.只有靠学生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推动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积极创设健康的情感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身的发展.其次,要充分地让学生的手“动”起来.生物课是一门实践性、探究性都很强的学科,让学生的双手充分地感知和探索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手绘各种生物图片;用手感知呼吸时胸骨、肋骨的运动;感知小腿前伸时大腿的相应肌肉的收缩等;各种的探究实验,只要条件允许,我都要带领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而课堂上的探究实验比起以前的实验课来说有许多不同之处.实验课的实验器材是实验员已经准备好的,而且各小组实验方法、步骤基本相同,实验过程中疑问出处也比较少,实验结论大致相同,课堂纪律很好掌握,学生会很安静.而探究实验比较开放,实验器材是仅有推荐性的器材,一部分由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创造性的应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边实验边研究,为了探究一个问题离开座位、离开学习小组,为了问题的一致不一致而争得面红耳赤时有发生,这样的课堂,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当然在这时教师应当起到主导和调控作用.1、把握好整体方向——教学目标.这是本节课的主题目标和整体方向.我们的一切活动都围绕这个中心.有些学生为了玩,可能离开了探讨范围之外,教师要及时引导回来,使其加入集体之中.同时规范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作与探讨问题无关的事.2、规范好学生探究实验的习惯.比如:爱惜实验器材、讲究实验卫生、尊重他人实验方法的创造与想象、注意讲话声音、照顾其他人学习环境等.这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一定的规矩,在探究实验的课堂上,我们就会看到和谐的气氛.3、注重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实验结果与其他小组不一致是很正常的,应当学会在交流中找出原因,不要随便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认识.这样在探究实验的课堂上就会减少或杜绝因为实验器材破损、实验材料乱放、乱讲话、对实验结果惊讶等原因引起的“乱”,在课堂上是和谐的探究实验气氛,学生之间是一种探究、讨论、交流的和谐氛围,虽然课堂上不是安安静静,但这是一种“活”而不是“乱”. 第三,问题激趣,激发潜能,让学生的大脑“活”起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映.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愿望”.精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使学生振奋精神,提高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到 ,当学生对某种学科知识产生兴趣时,他就会长时间的、积极的、主动的、心情愉快的去学习,而不会觉得是种沉闷的负担.因此,兴趣是影响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好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而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导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借助图片、课件等,辅以巧妙地语言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疑问或悬念,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免疫》一节的教学中,提问:人类生活的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接触到细菌、病毒,为什么有些人不生病,而有些人会生病呢?为什么患过天花的人今后不再患天花了呢?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直观教学,让学生的眼“活”起来.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生动说明了直观教学的价值.生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直观教具有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直观手段包括投影、录像、多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