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为什么也叫百衲衣?
网友回答
【答案】 [百纳衣] 指衲衣,即僧衣。系以破旧布之修补缝缀而成。又作弊衲衣、坛衲衣。因常以五色或多种颜色混合制成,故亦称五衲衣。僧侣由于穿着衲衣,故亦自称衲僧、老衲、布衲、野衲、拙衲等。 据释氏要览卷上载,衲衣之来源有五种∶(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包死人衣),(四)死人衣,(五)粪扫衣(梵 p??su-k?la)。粪扫衣指弃置之破衣碎片,可分为∶(1)道路弃衣,(2)粪扫处衣,(3)河边弃衣,(4)蚁穿破衣,(5)破碎衣。然于佛教盛行后,僧尼衣服已非如此。 [袈裟] 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 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会(即五条衣)、郁多罗僧(即七条衣)、僧伽梨(即九条大衣)三种,称为三衣,其制法一定。有关颜色,虽有诸说,大抵不拘颜色,而以质素为要。然后世流于华美,至用黄、赤等正色或金襕衣等,殆失本制。又搭袈裟,由于印度属热带地方,多直接用袈裟衬着其身,故印度僧团唯拥有三衣。而在中国、日本等地,则将袈裟被着在褊衫或僧服上,袈裟与衣,合称袈裟衣。 别名....:(一)袈裟,(二)离染服,(三)出世服,(四)无垢衣,(五)忍辱铠,(六)莲花衣,(七)幢相,(八)田相衣,(九)消瘦衣,(十)离尘服,(十一)去秽衣,(十二)振越。此外尚有无上衣、解脱服、无相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衣、功德衣等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