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自欺而不欺人张中行 我比老而死的大众像是多活了几岁,而且像是活得有滋有味。于是不断有好事者或贪得者,来问“生之道”。对于这样的一问,我一贯是答曰:“自欺而不欺人。” 先说自欺,有哲理的和闲情的两方面的意义。先说哲理的。还活着,并舍不得死,总当有个说法吧?这说法,效颦,引经据典,是《中庸》的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古人高明,说“天命之谓性”是叙述事实,而不问这样的事实有什么意义;然后重点是讲生活之道,不过是“率性”。是“性”规定愿意活着,就争取能活;“性”规定烤鸭比糟糠好吃,就争取有烤鸭吃。顺本性活下去,而不问这样活下去有什么意义。用事例说,我也涂抹些不三不四的,到报刊上变成铅字,觉得有意思;有时以某种机缘,与友人甚至佳人共席,目相对,杯相碰,然后一饮而下,也觉得有意思,等等。究竟有什么意思?得天独厚的人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自然就想不到问;并未想到问,这“有意思”就稳固如磐石,正是岂不羡杀人也。至于我,是装作没有这样的问题,而享受这摇摇欲坠的“有意思”。我也有“有意思”,但它是建基于“自欺”之上的。此即所谓“难得胡涂”,我自信我经常能够胡涂,即凭借自欺而活得有意思。这自欺是哲理性质的。 自欺还有闲情的。这是指清朝词人项莲生所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为无益之事。无益有益,这“益”指常识所谓名利。我为的无益之事用佛家的话说,是诸“无情”。这可以高,如古名人的书画;可以低,如最近由平谷县丫髻山拾来的猪肝色带青花的石块等等,都是。这些都是玩物,其下文不是“丧志”吗?我的想法不然,原因之一是我无志,也就不会丧。原因之二,我有时闭门面壁,也不免有杜老“今雨不来”的愁苦,这时候,譬如看到壁上有闺秀小楷、案头有金星歙砚等等--于是,哪怕只是一瞬间,觉得世间还有兴致甚至温暖,至少是热闹。所得,也就值得大书特书了。近年来,我用这种办法,常常能够使心境的无所归变为像是有所归,也是因为我注视或抚摸这些东西的时候,只容受“有意思”而不问是否真有意思:这也是自欺。闲情性质的。 以下说
网友回答
【答案】 (1)本题考查引用论证方法的作用.引用一般具备以下作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论证相关观点;丰富文章的意蕴.作答时先解释本句的内容,然后分析其与文章论点的关系.(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一定要用“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词连接.第一句“自欺还有闲情的”提出观点,中间部分举例分析论证观点,最后指明意义所在.作答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注意从表层义向深层义思考,答题时抓住“生”思考.从“生存”到“生活兴致”到“做人”,层层深入分析.答案:(1)①这句话重点阐释了古人的生活之道,即顺应本性生活;②为下文阐述“生活之道”提供理论依据,增强说服力;③同时丰富了文章的意蕴.【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2)首先提出“闲情”方面的自欺是指为无益之事,即做无关名利的事情;接着阐释“我为的无益之事”虽是“玩物”,却不仅不会丧志,还会有所得;最后表明“我”用这种办法,常常能够使心境的无所归变为有所归.【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3)①顺应本性有滋有味地生活,无需追问活着的重大意义;②淡泊名利,提升心境;(或答“多做无关名利之事,用以提起生活兴致、感受生活温暖,使心境有所归”亦可)③做老实人,问心无愧地生活.【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