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韫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苏 幕 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怨归去得疾 疾:迅速 B.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倩:使C.此恨谁知 恨:仇恨 D.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韫做:揩试2.下文各句的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却告了相思回避——因为相思而回避不见B.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要赶紧给我寄书信C.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虽长,却难系住(选行人的)马D.破题儿又早别离——刚开头却又匆匆别离3.“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所运用的修辞格是 ( )A.反问 比喻 夸张 B.设问 拟人 比喻C.拟人 夸张 设问 D.拟人 双关 设问4.下面对选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作者运用了高度夸张的手法,形容当时莺莺和张珙缠绵欲绝的离别之情。B.【滚绣球】与【端正好】均采用了因景生情的手法,以凄清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绪。C.作者把天地景物乃至车马饰物统统拿来,赋予丰富的联想、夸张,作为表情达意的手段。D.【滚绣球】是曲词,它是莺莺在赴长亭的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抒情写意,从不同侧面展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5.下面对范仲淹的《苏幕遮》鉴赏不当的一项是 ( )A.“碧云天,黄叶地”点明时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一幅典型的秋景,表现了秋天的寥廓苍茫、衰败零落的特点。B.“芳草无情”二句由写眼前之景转化为写远送之人,带有强烈的夸张成分。同时,这两句也起到了由写景到抒情的过渡作用。C.“黯乡魂”句意为因思念家乡而心神悲伤,化用了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的句子,强化了思乡之情。D.课文《长亭送别》开篇化用这首词的前两句,实际是取这首词“别恨”的主旨,两篇作品均借景抒情抒发了同样的别情。6.对《长亭送别》与《苏幕遮》比较赏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词与选文的前两句均点明时令季节,高高的天穹里,云彩呈现出湛清的颜色,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败落的黄叶,从而点染出送别的凄凉氛围。B.词的上阕收束两句由写景转到写人,由眼中所见写到目力之外,实中含虚,含有夸张想像的成分,“无情”更反衬出人的感情的深浓。C.词末二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极言愁苦之多,酒未浇去愁苦,反倒使人倍加伤情。选文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作者自问自答。D.“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句中,霜林之醉犹如惜别的血泪染红一样,很难说清何为景,何为情,二者达到了真正的融和。
网友回答
答案:CAB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