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读书谈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16:37:01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20题。(17分)  “苦”、“乐”读书谈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有两种:一曰“苦”,二曰“乐”。苦读的代表是孙敬和苏秦,一个头悬梁,一个锥刺股。乐读的倡导者是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种方法本互为补充,不过现代人多认同后者而不愿效法前者。   这种选择自有其道理,用一句最流行的名言来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为有了兴趣,读时精力集中,心无杂念,所以感受深,记忆牢,且联想丰富。“心骛八极,神游刀仞”的情况多半是在对所读之书有浓厚的兴趣时发生的。既沉醉其中,也就不以为苦,并且乐此不疲,流连忘返;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胡适“幼时酷嗜小说”,后来回忆说:“所得小说良莠不齐,中多淫书……害余不浅。”可见读书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但如果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这样“偏食”的结果极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呈畸形发展。欲除此病,当多吃“五谷杂粮”,即所读的书应驳杂些。   既然要读自己“厌恶”的书,当然不免觉得“苦”,但是如果不放弃,“苦”上一阵子,自然会有所收获。兴趣并非凭空而来,是可以培养的。这培养的途径就是“硬啃”,先“苦”上一阵子。   然而林语堂极不赞成“苦读”,他对苏秦锥刺股的做法进行了批判,指明利害:“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书的精彩来。”林氏之言并非毫无道理,但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这位“苦读”的代表苏秦最后并非一无所成,而是“终以酬酬壮志,功名传千古”了;“苦读”的另一位代表孙敬最终也学有所成。由此可见,“苦读”并非要不得。孙敬和苏秦的做法或不可取,但精神值得学习。 其实,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固然好,苦读也没什么。“读书莫畏难”,他早早有心理准备的,而且只要不是冥顽透顶的人,他从“苦”中是一定可以读出快乐的。正如梁启超所说:“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3..去掉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可以吗?为什么?(2分)这样“偏食”的结果极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4..读第二自然段,请找出过渡句和本段的中心句。(2分)过渡句:中心句:5..画线句子中“偏食”“营养不良”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6..第二自然段中引用林语堂、胡适、鲁迅的名言分别证明了什么?(3分)7..第三自然段中“苦”上一阵子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是什么?“有所收获”如何理解?(4分) 

网友回答

1.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固然好,苦读也没什么。2.引证法(道理论证)3.不可以,去掉的话论述语言就不严密了。4.过渡句是第一句;中心句: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5.因兴趣狭窄而读书的面窄;知识不全面。6.林语堂的名言证明带着兴趣读书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胡适的名言证明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鲁迅的名言证明读书应驳杂些。7.也有些初看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读出书的滋味并对之产生兴趣。
【解析】略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