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这种昆虫的翅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则频率是350?Hz,人类能听到B.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影响C.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音调就会改变D.在噪声较大的环境中工作时,人们常佩戴耳罩,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网友回答
AC
解析分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翅膀2s内振动了700次,可以求出频率.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传播速度大小关系是V固>V液>V气;(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4)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
解答:A、解:(1)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700次,f==350Hz,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350Hz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能听到,故A正确.B、一般说来,声速的数值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大,在液体中又比在气体中大.声速的大小还随大气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B错误.C、吹哨子时,管内空气柱因发生振动会产生声音,当推拉活塞时,空气柱的长度发生改变,因此空气柱的振动快慢会发生改变,所以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故C正确.D、人们常佩戴耳罩是从耳朵处减弱噪声,不D错误.故选AC.
点评:(1)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记住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本题还考查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声速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