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人周全,善唱南、北词。一日,在酒肆唱《赏花时》,声既洪亮...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8:55:2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徐州人周全,善唱南、北词。一日,在酒肆唱《赏花时》,声既洪亮,节有低昂。邻一老贾,生平以知音自负,少有可其意者。闻唱,方困卧,即起而据床颦眉,愁第五句最难,或无下落;已而转折放顿,如贾之素所操习者。乃跳身于地,回视几上有白银十两,青蚨千孔,色绢二端,以一盘盛之,双手扶于顶上,膝行至全所,称:“祖翁,某年已垂死,始闻此音,愿以微物将敬。”——贾非丰裕者——全以此名闻天下。 曾授二徒,一徐锁,一王明,皆兖人也,亦能传其妙。人每有从之者,先令唱一两曲,其声属宫属商,则就其近似者而教之。教必以昏夜。师徒对坐,点一炷香,师执之,高举则声随之高,香住则声住,低亦如之。盖唱词惟在抑扬中节,非香,则用口说,一心听说,一心唱词,未免相夺;若以目视香,词则心口相应也。                                                   (明??李开先《词谑》)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平以知音自负           知音:知已朋友 B、少有可其意者             可:合宜,适合。 C、盖唱词惟在抑扬中节       盖: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D、词则心口相应也           相应:互相应和,此指配合得很好。 与文中“教必以昏夜”的“以”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独是成氏子以蠹贫                     B、若以目视香 C、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D、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一老贾”的行为是从侧面烘托周全演唱技艺的精湛的。 B、周全正是在“老贾”的启发和重金激励下,刻苦练习,而达到艺术巅峰的。 C、后一自然段属正面叙述,表现他因人施教及传艺方法的创造性。 D、本文以简练的语言、朴实的文笔,表现了周全技艺的高超及授徒方法的独特。

网友回答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A(懂得音律) 【小题2】D(D与题干的“以”都是“在”,ABC句的“以”分别是“因”、“用”、“凭”。) 【小题3】B(正是因为周全的技艺已达巅峰,“老贾”才赠重金的。) 参考译文 徐州人周全,擅长演唱南、北曲。一天,他在酒馆唱《赏花时》,声音既洪亮、节奏也有快慢。邻家有个老商人,一向以熟知音律而自负,(演唱者)很少有让他满意的,(这时)听见(周全的)演唱声,(本来)正困倦地躺着,也立即折身而起,靠着床,皱着眉头,担心第五句最难唱,可能(周全)唱不下去;接着(竟继续传来)婉转曲折、快慢合拍(的演唱声)就跟他自己平日所练习的唱法一样。于是他跳下地来,回头看见几上有十两白银,一千多文铜钱,还有两端彩绸,便用一个托盘托着,双手扶在头顶,双腿跪行,到周全住的地方,口称:“祖师爷,我年老快死了,才听到您这高妙的唱腔,愿把这微薄的礼物送来奉献(给您)。”——这个商人并不是很富裕的——周全却因此名闻天下。 周全曾教过两个徒弟,一个是徐锁,一个是王明,都是宽州人,也都很能表现出周全唱腔的高妙之处。每当有人来跟周全学艺,他就先让人家唱一、两只曲子,(看看)他的嗓子适合唱哪种调子,然后再按比较接近的调子来教他。教授徒弟,一定在晚上。师徒相对地坐着,点上一炷香,师父拿着。他举得高,(徒弟的)声音便随着高;手中的香停下来,声音也随着停止;他把香举得低些,(徒弟的)声音也随着低下去。这是因为唱词(的时候)特别应讲究抑扬顿挫,符台节拍,(如果)不用香来(指挥),却用嘴来指导,(徒弟既要)专心听师父的指导,(又要)专心唱词,就会互相干扰;如果(徒弟)用眼睛注视着香的高低,唱词的时候就会随之变化,心和口就配合得十分协调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