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山东滨州市历史文化特点。如名人故居,剪纸及特产或者民俗活动

发布时间:2019-08-29 18:11:41

求山东滨州市历史文化特点。如名人故居,剪纸及特产或者民俗活动

推荐回答

  民间艺术  1978年,全区的民间艺术处于低谷阶段。1980年起,分布在中南部和黄河、徒骇  河沿岸村庄的民间剪纸开始恢复,有鞋花、枕头花、门帘花、帐沿花、窗花、墙花、灯花、家畜、家禽、蔬菜、瓜果、花卉、鱼虫等一起出现,还有历史人物、戏曲人物等,逐步丰富起来。1985年,滨县民间剪纸赴济南展出,随后又晋京展出,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播出。 展品中3副作品被选送全国剪纸展。 1988年, 滨州市文化馆出版《滨州民间剪纸》一书,较详尽地介绍了全区民间剪纸的源流、题材、风格、花样种类等。1990年起,惠民县的木版年画、惠民县河南张村的泥娃娃,生产数量和艺术质量都有所发展,并不定时举办各种展览,吸引中外游客参观、购买。博兴县的柳编制品、无棣县的草编制品,从花样品类到生产数量都成倍增加,并畅销国内外。1991年,滨州市的剪纸、惠民县的木版年画、博兴县的柳编工艺品,联合在上海市举办民间艺术展览,1992年赴香港展出。至2000年,无棣县的草编制品从生产数量到创造花样均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畅销日本、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而扩展到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  遗址遗迹  一、西南庄遗址 位于邹平县苑城镇西南庄西, 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3米,为东周至汉代遗存。出土北辛文化时期的石器有石斧、铲、磨盘;骨器有针、锥;陶器有敛口钵、红顶钵、鼎、罐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小韩遗址 位于阳信县商店镇小韩村北两公里处,遗址呈漫坡状,略高于地面,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5米左右。采集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蚌壳红陶鼎、泥质红陶钵、小口双耳壶、泥质灰陶三足高柄杯、彩陶罐,龙山文化时期的夹砂红陶器,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豆、盆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丁公遗址 位于邹平县苑城镇丁公村东的高埠上,面积约24万平方米,为龙山文化时期的典型城堡遗址。文化堆积厚3.5~5米,分为13层。清理了一批城墙基础、墓葬、灰坑、窑址、房址遗址。出土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彩陶盂、泥质红陶罐;龙山文化陶器以夹砂和泥质黑陶为主,次为灰陶和黄褐陶,纹饰有弦纹、堆纹、蓝纹、方格纹、刻划纹和突棱纹等,器形有(yan) 、鼎、 、鬲、盆、杯和器盖。岳石文化时期的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次为褐陶和黑陶,纹饰多为绳纹、突棱纹、附加堆纹和划纹,器形有罐、鼎、 、鬲、尊和器盖。商周时期陶器多为夹砂和泥质灰陶、红褐陶,流行绳纹。在1235号灰坑内发现一片龙山文化刻13个字符号的陶片,将汉字起源向前推进800~1200年。 1985年,被定为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邹平工作站。1991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路家遗址 位于惠民县胡集镇路家村东, 面积近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5米以上,主要为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出土有黑陶盆、鼎足、器盖、石锛等;商周时期的有鬲、罐、陶豆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利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店子镇利城村西南150米处, 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5米,暴露有红烧土、灰坑等遗存。采集的龙山文化陶器以夹砂黑陶、夹砂红陶为主,纹饰有弦纹、堆纹,器形有鼎、罐、 杯;岳石文化有泥质灰陶尊形器、罐、夹砂黑陶盆、鼎;商周时期有夹砂红陶绳纹鬲、泥质灰陶豆等;另有汉代遗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秦台遗址 位于阳信县雷家乡秦家村西北800米处, 为台形地遗址, 东西约400米、南北约250米,遗址中部有一高5米的土堆,曾出土铜器,文化层距地表不足1米,厚度1.5米左右。遗物有商周时期的陶鬲、灰陶罐、粗把豆、陶纺轮、石镰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棒槌刘遗址 位于阳信县水落坡乡棒槌刘村北, 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7米,采集有商代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豆、方格纹罐、纺轮及骨锥、蚌镰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鲍家遗址 位于邹平县长山镇鲍家村南, 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6米,下层为龙山文化遗址,上面叠压商周至秦汉遗址。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镞、黑陶杯、鼎等,具有龙山文化的特点。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兰家遗址 位于滨州市堡集镇兰家村东,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3米。1957年,发现一批青铜器,有卣、觚、爵等。1960年,发现大量骨器,器物多具有商代晚期特征。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大商遗址 位于惠民县何坊乡大商村南,面积近2.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发现有赤黄色陶 和黑陶、灰陶器物残片、堆纹鬼脸形陶鼎足、绳纹夹砂陶片及鹿角、骨器等。属龙山文化晚期至商代人类居住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大郭遗址 位于惠民县麻店镇大郭村,面积3万平方米。出土器物有商代石斧、骨锥、磨石、蚌镰、陶拍等。1973年,发现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鼎、方彝、觚、铣、戈、矛、刀等青铜器和石锛、石铲、玉环等,墓室有二层台,台上殉葬六人,墓室东、西、北侧均有一耳室,各殉葬一人一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寨卞遗址 位于博兴县寨郝镇寨卞村北1公里处,面积约9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3米,经钻探发现16万平方米的城址遗存。采集的龙山文化陶器多为夹砂褐陶、黑陶和红陶,纹饰有弦纹、竹节纹、堆纹,器形有鼎、盆、杯等;商周遗物有夹砂红陶绳纹鬲、泥质灰陶豆等。据考,此为蒲姑国故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村高遗址 位于博兴县兴福镇村高村北,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米。采集的龙山文化陶器以夹砂红陶、黑陶为主,纹饰有弦纹、堆纹,器形有 、罐、鼎;商周时期有夹砂红陶绳纹鬲、泥质灰陶簋等,另有汉代遗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郝家遗址 位于惠民县城关镇郝家村西南100米处,面积12万余平方米,为漫坡状台形遗址,高出四周平地1米。文化层距地表较浅,堆积厚度3米以上。出土文物有商代陶鬲、陶豆、罐和周代遗物。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东鲁遗址 位于博兴县曹王镇东鲁村西南,俗称“龙台子”,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1.5米。 采集有商周时期的夹砂黑陶素面鬲、夹砂灰陶绳纹鬲、泥质灰陶豆;另有汉代、南北朝遗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贤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博兴镇贤城村西200米处,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5~2米。经钻探发现长宽各1000米的城墙基址,遗址中发现有南北朝时期的寺庙遗址。采集有商周夹砂褐陶素面鬲、夹砂红陶绳纹鬲,战国兽纹瓦当、泥质灰陶豆、鼎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七、西(feng)遗址 位于沾化县冯家镇西(feng)村西500米处,为漫坡台形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2米。 遗物有战国时期的灰陶豆、陶釜、素面罐、夹蚌红陶素面陶器。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杨家古窑址 位于沾化县富国镇东杨村北,面积15.6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1.5~2米。1955年试掘,清理东周墓一座,出土贝币、青铜剑、矛等。因徒骇河水冲刷暴露出大量东周盔形器、滤器、鬲、盆等残片,器壁厚重,质地坚硬,烧制火候高,河岸边有几处显露的残窑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九、信阳故城址 位于无棣县信阳乡谢家村西南500米处, 面积约200万平方米, 西南角残存城墙500米, 最高处6米。文化层厚2米以上。出土文物有战国晚期的陶豆、罐、盘、铜剑及少量齐刀币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龙华寺遗址 位于博兴县陈户镇赵楼村北, 面积约4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米,暴露有砖墙基、灰坑等遗迹。出土北魏、东魏、北齐、隋代铜造像200余件和青釉瓷罐、瓶、碗、壶、盘、杯、泥质灰陶瓦当、滴水、板瓦、筒瓦、砖以及北齐和隋代铜钱等。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一、王薄起义遗址 位于邹平县青阳镇西窝陀村东南雕窝峪内。 公元601年隋炀帝东征高丽,横征暴敛,铁匠王薄在此聚众起义,后转战数十郡县达8年之久。 二十二、古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临池镇古城村,面积1.71万平方米,属商周文化遗址。遗址西南、东南各有一段残存的於陵县故城城墙, 此城建于战国, 北宋宣和末年城圮。文化层厚1.4米, 地表暴露大量陶片,有板瓦、卷云纹和树木纹半瓦当、方折豆盘等,文化层中有灰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城墙夯土层发现有石斧、石镰等石器。 二十三、邹平故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孙镇东南1公里处, 西为利民桥和庆淄公路,中间为利民河,为汉代邹平县故城。旧基暴露大量碎瓦片和旧城墙基夯土痕迹。 二十四、梁邹故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韩店镇旧口村北1.5公里处。 北宋宣和末年县城迁址后废。出土文物有商周时期鬲腿、豆把等。 二十五、朝阳故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码头乡甜水村西2公里处。为古朝阳县城。出土文物有周代鬲腿。 二十六、高苑故城遗址 位于邹平县苑城镇王世庄。传为战国齐桓公之苑囿,汉置高苑县,后废。清称苑城店。遗址1米之下有大量古代砖瓦。 二十七、先棣州故城遗址 位于惠民县辛店乡先棣州村东南。公元518年(隋开皇元年) 置棣州。此处先后为棣州、乐安州及厌次县治所。公元828年(唐太和二年) 大水淹州城,为避水患,迁新城。出土文物有铜钱、擂石等。 二十八、博昌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寨郝镇寨郝村西南, 探查面积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为春秋时期齐国博昌邑,后为博昌县治所。采集有陶罐、瓦、盆、壶、铜削、盘等,出土石造像碑,皆属汉、南北朝文化遗存。二十九、延侯城遗址 位于博兴县湖滨镇安柴村西500米处,面积2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1.5米。1981年发现,采集瓦、罐、盆等陶器标本,属周、汉文化遗存。经考,此地为汉延乡侯国之都城。 三十、卧佛台遗址 位于滨县旧城内西北隅。1954年,在卧佛台附近发现黑陶、蚌、骨器物和残片,鉴定为龙山文化遗址,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卧佛台基被撤平,出土文物流失甚多,遂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遗址范围扩大,重点区面积约1500平方米,先后出土新石器时代到东周时期的文物有石斧、石凿、骨锥、鹿角化石和陶豆、鬲、壶、罐、钵等陶片。1983年8月,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迹一、魏氏庄园 位于惠民县魏集镇魏集村,建于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系清朝“恩授布政司理问”户部郎中魏毓炳四世孙魏肇庆的住宅。庄园主体由城堡、广场、水塘、花园四部分组成,呈长方形,南北84米,东西46米,占地5.7亩。城墙为砖墙,高10米,底宽3米, 顶宽1.5米,内砌立墙,外垒垛口,四面临街,为封闭式宅院。院内东南、西北转角处建圆形碉堡,墙内侧上部及碉堡内遍布射击孔。围墙内以南北轴线,分三进六院, 共有房屋256间,现存48间,均为砖木结构;前、中、后院,各为厅厢回廊组成的四合院。正厅为二层楼,山墙辟门,设翻板吊桥与围墙连通。庄园布局严谨,房屋画梁雕栋, 脊顶房檐有陶禽陶兽,颇具中国北方传统建筑特色。1994年4月,开始维修倒座房、 客厅前后院、东西厢房和复原倒座,总造价200多万元 (2000年竣工) 。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王海石桥 位于博兴县曹王镇王海村东西大街中部,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建。为青石结构三孔拱型桥,桥长6.5米,宽4.4米,高3.7米,每孔宽1.35米,起拱0.4米,从分水石至孔顶1.2米,孔顶至桥面1.5米,孔眉浅浮雕卷草图案,中孔顶部刻一水兽头,獠牙眦目。桥面铺青石板,每边栏杆用五块石板、六根石柱和两个石鼓组建。北侧中间栏板上刻“凤阳桥”,下雕“双凤朝阳”图案,其余镌“八仙过海图”。南侧中间栏板上刻“青龙街”,下雕“二龙戏珠”图案,其余镌“四季花鸟图”。南北两侧中间一根石柱分别刻“明嘉靖岁在癸亥建志”和“清道光岁在戊申重修”铭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范公祠 坐落于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之享堂。1065年 (北宋治平二年) 邑人知县韩泽所建。后经元、明、清多次修葺。范公祠分主殿和后殿,皆为歇山式,四角飞檐,斗拱相扣。现有重修大殿三间。1990年,邹平县长山镇政府集资6万元,对范公祠大殿的门窗、楹柱、石阶、匾额、塑像、殿内外装饰进行修复,基本恢复了大殿的原貌。修建院墙、大门形成原有的格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唐李庵 位于邹平县邹平镇石樊鲁村西北300米会仙山北麓,小型佛教寺院,相传古有唐、李二仙在此修炼而得名。所建年代失考。碑记最后一次重修为明隆庆年间。现存大殿、东西偏殿、跨院僧房、藏经楼、客房及山门共32间。山门左右有重修寺碑四通。院内植丁香、 古柏。省文化厅拨款2万元,于1986年春对唐李庵进行部分维修,主要修复主大殿屋顶, 更换西殿后墙,修复东、西偏殿屋顶和安装所有瓦兽,同年5月竣工。1996~1998年,县府先后拨款14万元,自筹资金6万元,对唐李庵主建筑群(大殿、东西偏殿、影壁、山门、院墙) 进行重建与维修、恢复了原貌。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刘庙南清真寺 位于阳信县城南六公里的大寺杨村南隅,俗称刘庙南寺,建于1495年 (明弘治八年) 。1924年毁。1927年重建。为境内最古老的清真寺。在此读经“挂帐”的执教者遍及省内及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内蒙古、宁夏等省市区,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六、大觉寺塔 位于无棣县城东南关,始建于公元639年(唐贞观十三年) ,高13级,八角形密檐式砖结构。塔基高约2米,第一级南北各设一拱顶券门,南门上方镌刻“文笔冲霄”,落款为“罗柱书” , 塔内筑券形踏步回廊,逐级相通。明、清曾三次修葺。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地震,塔倒其半。1957年经省批准拆除,塔基底部封存地下。1991~1992年,由县政府集资和社会投资155万元,重建海丰塔。七、吴式芬故居 明清间厅堂建筑。位于无棣县城南门里,是晚清金石学家吴式芬的宅第。吴氏家族世代居官,明清时期科甲相继,素有“九世朝运”之称。故居古朴典雅、一宅两院,南院原称“尚书府”,北院原称“尚书第”,布局呈长方形,坐西面东,占地7000余平方米。1999年,利用省、县拨款13万元专项维修经费对故居内建筑物进行了抢救性维修。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