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咏怀古迹三》,感诗里诗外的乡情!350字!
推荐回答
杜甫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昭君村。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雄奇而壮丽。.昭君的一生是悲剧,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别汉宫、嫁匈奴,万里之外,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死葬塞外,青冢、黄昏,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故乡 。天地无情、青冢有恨,广大而沉重。 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杜甫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