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30 09:58:22
续修族谱,寻找分支
燕支岭又名胭脂岭,岭中有一巷名为胭脂巷,位于镇江大西路东端,南至演军巷,北至大西路,长百余米。据清《丹徒县志》记载,这里原来称作胭脂岭,是镇江城里“三山五岭八大寺”“五岭”中的一岭,形成巷道后,被人们俗称胭脂巷。
胭脂巷之所以被称为胭脂巷,有几种不一样的传说。
一是因遗址得名,《光绪丹徒县志》记载:“燕支岭在堰头街南演军巷内,民居略高处是其遗址。”清末镇江李恩绶《臙支岭井铭·有序》曰:“镇郡城内向有‘五岭’之说,臙支岭其一也。余家于演军巷有年所矣,巷距堰头街后身,宅内地址后耸于前,遗迹犹可寻。”因胭脂与燕支谐音,故名胭脂岭,巷以岭名之。
二是因战得名,这里曾经是军寨的原因。因为这里曾经是军寨,发生过肉搏血战,妇女英勇参战以壮其军。为纪念妇女的英勇参战,称此巷为胭脂巷。《丹徒县志摭余》记载:“其名臙支者,盖当年肉搏血战之所致,演军巷前为磨刀巷可证。”并指出:“非如塞上焉支山,妇女资之壮颜色耳。”是说胭脂巷妇女是肉搏血战,不是隋炀帝登焉支山,甘、凉州府派仕女朝迎之事。“焉支”的谐音是“胭脂”。血为红色,胭脂为红色,胭脂又为妇女美容之物,这可能也就是取名胭脂巷的原因吧。
三是因井得名,李恩绶《臙支岭井铭·有序》曰:“胭脂岭有一井,井今在余屋旁,俯而窥之,晶莹清澈,信其通泽,气飞灵液也。”因此井“润堪及物,净可鉴人”,方圆百姓几乎都饮此井水,用此井水,妇女们常常以此井水润肌肤,以此井为镜常观自己容貌,这口井也就成为闻名当地的名井了。
现在属于镇江市京口区四牌楼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