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排名

发布时间:2019-09-12 21:14:14

北京科技大学排名

推荐回答

北京科技大学2007年全国排名第43名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源于1952年由北洋大学等5所国内著名大学的部分系科发展而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系、表面科学与腐蚀工程系、冶金系铸造教研室于1996年合并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8年,应用科学学院的材料物理系、物理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部分并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后,学院成立了材料物理系、金属材料系、功能材料与表面技术系、粉末材料系、表面科学与腐蚀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系、铸造研究所等8个系所。2001年,8个系所重新调整为材料学系、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粉末冶金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腐蚀与防护中心、实验测试中心等4系2所2中心。 学院有固体电解质冶金测试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教育部环境断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金属电子信息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北京腐蚀与防护中心、北京市先进粉末冶金技术与材料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腐蚀磨蚀与表面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学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院有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金属材料、粉末冶金、腐蚀与防护、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压力加工、铸造等学科目录调整前的8个博士点。1985年首批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首批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3个二级学科1981年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均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再次全部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均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设岗学科。2006年,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中国大学评价》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全国第1,在教育部组织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2。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及其15个二级分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中国体视学学会材料科学分会、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及压力加工分会、中国物理学会相图分会等学会挂靠在本学科。近几年,在保持金属材料领域优势的同时,学院在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发展较快,新增一名院士,在《中国大学评价》中,“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连续四年全国排名第1,功能材料领域快速发展,目前拥有2名长江学者为带头人的32名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学术队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北京市重点建设10个学科群之一,是材料学科群的牵头单位。同时,是首批“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试点单位,一直是领域教育协作组组长单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185人,其中教授78人,包括院士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11人,入选新世纪(跨世纪)人才15人。同时,聘有4名院士,在本学科招收和培养博士生。2005年,学院招收本科生413人,研究生518人,其中博士137人,工学硕士321人,工程硕士60人。五十五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其中杰出人才代表有罗干、黄孟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王崇愚、叶恒强、周邦新、柯伟、何季麟、陈国良、王一德等10位院士。为了加快发展新的学科方向,近几年,从国外引进一批高层次的中青年人才,如杨槐教授,组建了“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室”,突破了液晶材料与智能玻璃制备的关键技术,2004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姜勇教授,组建了“自旋电子学及器件研究室”,近三年来发表SCI文章75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文章27篇(含Science、Nature Material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杂志),2005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有:金属间化合物,新一代钢铁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磁性功能材料,高技术薄膜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能源与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粉末冶金材料与技术,纳米材料与技术,材料加工新技术新工艺,金属凝固与控制,材料环境断裂,腐蚀与防护,功能高分子材料等。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的多层次研究体系。目前,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1项、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建设项目2项、国防军工项目63项,参加国家973计划项目22项(负责子项目15项)、国家863计划课题43项、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29项(重大3项,重点5项)、其它国家级65项、和省部级课题和企事业单位协作课题302项、国际合作课题25项。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652项,实到经费19253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11674万元,省部级及厂协科研项目经费7138万元,境外合作科研项目经费442万元。近三年,学院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级。获授权发明专利96项。出版专箸、教材32部。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94篇,SCI收录论文611篇,EI收录论文902篇。影响因子4.0以上论文10余篇,单篇最高他引次数超过100次。学院一贯重视教学改革,柯俊院士负责的“大材料”试点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仍承担教育部重点教改项目。在本科生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连续进行研究生的教学改革,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与实践”,2004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产学研合作招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与实践”,2004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余永宁教授当选首届全国高等教育100名师;由陈国良院士指导的边赞博士的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3年,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发起、创办的“中国材料名师讲坛”,得到了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钢铁研究总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由中国材料界著名专家、两院院士师昌绪开讲,取得很好效果。截至目前,已举办中国材料名师讲坛19场,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多名材料界院士来讲坛进行学术交流。近几年,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全面合作关系。2005年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国际材料腐蚀大会,2006年承办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