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幼儿教师是幼儿生命的关怀者

发布时间:2019-08-27 10:43:25

为什么说幼儿教师是幼儿生命的关怀者

推荐回答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是人,把人当作人来对待,而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这些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蕴含在孔子的教育思想当中,以“成人成才”为目标,主张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关注学生的品行修养,注重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人文学科对人的影响,重视人的人文素养。作为人文范畴的幼儿教育,则应体现以儿童为本的思想,体现对儿童的深深关注。现代幼儿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知识传承者,而是一个生命体(教师自身)与另一个生命体(幼儿)在教育时空中相遇、面对,展开生命之间的对话、相互理解和融入,从而履行生命关怀者的神圣角色。幼儿教师应拥有人文的情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使作为基础教育的幼儿教育,成为儿童一生幸福的基础。关于这一点,在孔子教育思想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一、“有教无类”、“六经皆艺”——对生命的积极关注者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矛头直指“学在官府”,与“氏所以别贵贱”、“氏所以别愚”相对立,宣告教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即是有力的证明。孔门弟子来自广泛的社会面,社会地位也十分复杂,如颜回身居陋巷,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贫生活;公冶长曾是犯人;子路食藜藿,曾百里负米供养母亲。在孔子的著名弟子中,出身贵族世家的仅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最富有的是子贡。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这就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最好说明。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永远不要轻易地评价幼儿,轻率地给幼儿分等级,而要对每个幼儿有爱心和耐心。尤其是对于弱者,那些残疾的幼儿,那些有家庭困难和不幸的幼儿,不要漠视他们、歧视他们、嫌恶他们。《儿童权利公约》告诉我们,儿童应该是人类一切成就的第一个受益者,也应该是人类失败的最后一个蒙难者。这个世界性的法律文献,深刻体现了对社会弱者的同情、关怀,闪烁着人文的光辉。教师的爱的示范,又会对所有幼儿产生无法估量的效果,丰富着每个幼儿的情感世界。关注生命,就要关注生命的发展。孔子提倡的“六经皆艺”,从对人的发展作用而论,礼、乐侧重智,射、御重体,乐又有美育的作用,“六艺”则是诸育兼顾。“艺”还突出了智能兼求的特点;“礼”主要指社会生活规范和道德规范。孔子上承西周的敬德思想,明确提出德治论,主张以德治国、以德育人。其德育内容丰富且富有层次,如道、德、仁、艺就是逐渐递减的四个层次,“志于道”是最高原则,“据于德”是道的具体表现,“依于仁”是德的具体内容,“游于艺”是仁的实际运用。他认为要做道德高尚的人,必须“学以致其道”;要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成人”,不仅要学道、适道、立于道(即守道),而且应灵活地推行这个道。素质教育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劳动技能以及审美素质的有机统一,而思想素质是首位。“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是对生命的负责、关注。二、“推己及人”、“教学相长”——互动合作中的“对话者”幸福的童年是人生的财富,使人回味无穷,影响人的一生。幼儿教育应将儿童的幸福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儿童的幸福与儿童的精神成长紧密相连。一切有利于儿童精神世界成长的活动,一切与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一致的活动,都有可能给儿童带来幸福。相反,一切违抗儿童成长的内在力量的、外在强加的活动,对儿童来说均无幸福可言。当然,幸福决不是不当的物欲、无理的要求、侵犯他人的快感,这些都与幸福无关。我们不能将成人的需要等同于儿童的需要。儿童的需要是儿童用得着的东西,如果超载了,就会失去兴趣,无法产生愉快,无法带来幸福。在中国,孔子继承中华上古文化的传统美德,很早就明确提出的推己及人、待人如己的原则,最具典型意义。仅仅在《论语》中,就记有两次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个人行为方面,孔子极力反对损人利己、乘人之危、欺诈残害他人,渴望一种和谐美满的人际关系。从“推己及人”的观点出发,我们应该理解幼儿,尊重幼儿,与幼儿平等的对话,而不是高高在上。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当前暂时的利益而牺牲了儿童一生的幸福,让幼儿做不愿做的事,用成人的方式解决儿童世界的问题,让儿童迎合成人而形成习得性愚蠢。应当明白,不是幼儿在配合老师的成功,而是教师在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果能认识并做到这一点,就不会出现“公开活动”前筛选幼儿并向幼儿提出“好好配合老师”的要求,以及反反复复的“大演习”“大练兵”;也不会出现让幼儿在面粉上印下脚印,以便认识脚印的挖空心思的哗众取宠;更不会出现将成人粉饰好的幼儿画挂出展览以获得一片喝彩的场面。在信息化社会,教师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已经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在这个“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的王国”,教师的角色已经从“独奏者”过渡到“平等者中的首席”。师生原来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了更新的诠释,但依然能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找到源头。应该说,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孔子是充分体现了教学一体思想的。他对自己教学对象的学习和接受情况是完全掌握的。例如他整天和颜回讲学,颜回却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愚人。但孔子知道,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也知道弟子们的悟性是有差别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而能听他说话始终不懈怠的,也就只有颜回一人。“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至于其他学生么,仁只是短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了。当然,学生一旦“觉悟”,孔子也能随时察觉。如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便高兴地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贡从《诗经·卫风·硕人》对美女的描写而联想到礼乐的产生,孔子也兴奋地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对于学生的性情禀赋和日常生活,孔子也了如指掌,不管别人问到哪一位弟子,他都能脱口而谈。如季康子向他打问仲由、端木赐、冉求的情况,他不假思索便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即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他还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的话,意即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卤莽,表现出对各位弟子习性的深知。对学生的课外生活,孔子也无不知晓。他不但知道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而且还知道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每每猜中,发了大财,即所谓“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对一些身处逆境的学生孔子更是关怀备至。弟子公冶长含冤坐牢,孔子认为“非其罪也”,并把女儿嫁给他。冉伯牛患了绝症,孔子亲自看望,还来不及进屋便在窗外握着学生的手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连连叹息。颜渊去世,孔子极其悲痛地说:“老天爷要我的命呀!老天爷要我的命呀!”别人劝其节哀,他说:“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正因为孔子既教书,又教人,将教与学融为一体,所以不但师生间关系和谐融洽,其教学质量也是很高的,“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学相长”反映的是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孔子在主张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同时,倡导向受教育者学习。他曾赞扬子夏与子贡对自己的促进作用:“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也曾批评颜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学说。”就是在这样的互动中,包含了智慧的激发和碰撞、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师生都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支持。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适时的“支架”者、提携者新视野下的幼儿教师角色观点认为,幼儿是活动和学习中的主人,他们对学习的主题、进程有着自我控制和管理,而教师则是儿童学习和活动的“支架”者、提携者。这种支架和提携要求教师能够了解幼儿的原有发展水平,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为幼儿着想。要求教师能够对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学习情境通过建议、提示和部分介入等方式给予支持,加速和推动幼儿的学习进程。这一观点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握学生的学习机制,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孔子的启发诱导式有着共通之处。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显然孔子的启发式有着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所以,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八个字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也是最科学、最天才的概括。而尤值得称道的是,孔子无论上课还是答疑,都非常注意方式方法,循循善诱,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懂得了深奥的道理。如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侍坐,孔子先是和蔼地启发他们谈了各自的抱负和志愿,然后再加以点评,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弟子们不但了解了老师的志愿,也懂得了为国以礼、为人要谦逊的道理。而对于“其言不让”的子路,孔子虽不赞成他的自负和粗率,但出于爱心,也仅是微微一笑,而让学生自己去觉悟罢了。在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在当时还没有心理学这门科学,人们对心理现象还毫无认识的情况下,孔子能敏锐地观察出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心理活动,并对这些心理活动作出深刻分析,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取得良好效果。孔子对教育心理的贡献不仅在中国古代教育家中绝无仅有,在世界的古代教育家中也极为罕见。四、“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宽容的教育者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在继承春秋以前“和”、“同”概念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命题。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和而不同”是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西方学者汤因比等称其为中华文明的精髓。“和而不同”孔子还表述为“和而不流”(《礼记·中庸》),它可用来处理各种矛盾关系,它不仅主张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也主张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协调。“天人合一”、“合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一种伟大的包容精神和宽容之心,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这种包容精神和宽容之心。多样性是文化全球化的根本特征,在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再也不可能无视其他文化形态的存在;任何一个民族再也不可能不从“他者”的文化语境去看待和反思自身的文化精神。了解并理解其他文化。其实是对自身文化了解和理解的一种深化。因此,在多元文化的现实中,教育必须体现一种宽容的精神。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宽容是不可多得的美德。宽容意味着对多样性的尊重、接受和赞赏。这种多样性包括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人之为人的方式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宽容就是要承认并尊重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宽容就是区别间的和谐。亦即孔子讲的“和而不同”。有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人之为人的方式,才需要宽容。宽容是使和平成为可能的美德,是使不同特征的人和睦相处的唯一途径。宽容是由知识、公开性、沟通、思想良心和信念自由培育起来的对多样性、多元化的尊重、接受和赞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全球化也随之而来,多元的文化需要宽容,世界的和平与共荣需要宽容。五、“过,则勿惮改”——直面缺憾的反思者孔子说“过,则勿惮改。”就是说,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这是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之一。过则改之,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反映出孔子思想中的完美品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人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很容易发现,难得的是知错能改。过错一经发现,就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完美其实并不存在,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接近完美。教师是有缺憾的存在,学生是有缺憾的存在,教育也必然是充满缺憾的艺术,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面对缺憾。  直面缺憾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要学会以反思为刀,切入肯綮地剖解自己的不足,剖解教育的不足,剖解学生的不足。你或许还很稚嫩,反思能让你逐渐成熟起来;你或许还很肤浅,反思能让你逐渐深刻起来。注重反思,教师的精神生命才会有实现的可能。  要学会在观察中反思,让微小的瑕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要学会在读书中反思,让书籍成为你精神生长的支点;要学会在科研中反思,让教学与科研成为生成教育智慧的契合点。  直面缺憾、学会反思还意味着正确面对各种评价尤其是批评性评价,并根据反思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地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直面缺憾会使自己更真实,学会反思将使自己更趋完美。六、“学而不厌”——终身学习者终身教育理念自20世纪下半叶兴起,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成为一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思潮。教育应当是每个人医生的事。终身教育的理念使教育越出了学校的围墙,越出了人们原定的受教育年限,扩展到了人类生活的全部时空。与终身教育相呼应的,就是每个个体都应成为终身学习者。在学习化社会里,幼儿教师的生存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教师的受教育时空观将被打破和重新确立,将融入终身教育的完整体系之中,教师理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幼儿教师不同于其他社会成员,她还承担着开启新生一代、使之成为终身学习者的职责。对于尚处于幼年时期的教育对象,教师要秉承终身教育开放的教育理念,将幼儿教育置于终身教育体系之中,通过建立不断演进的开放的知识体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儿童成为终身学习者。在浩如烟海的孔子文化中,教育终身、终身学习的思想均可以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找到根源。孔子云:"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意思是说,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当有无穷责任、无穷事业,当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否则,贪图安逸,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是"士"的耻辱,就不配当一个知识分子孔子。所以应该不断地学习,提高。孔子难能可贵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他现身说法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为政》)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不仅成为千百年来鼓舞中国广大知识分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榜样,而且在当代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最有价值、最受欢迎也最富于创造性的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孔子尽管没有提出终身教育这一科学概念,孔子在2500年前所理解的终身学习内涵也不可能象现在的终身教育那样全面、丰富而深刻,但是他的言论和他一生的实践,应该说是初步体现了这种思想的。因此,我们认为,孔子应该是世界上最早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