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中国曾经掀起过一场激烈的西学与国学之争,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8分)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问题:
(1)以上材料中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请分析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3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思潮的历史作用。(5分)
推荐回答
【答案】(1)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3分)(2)历史作用: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能说出其中任意两个方面记5分。每一方面记3分,但如果只回答积极或消极任意一方面得分不应超过3分)【答案解析】试题分析:(1)20世纪初,邓实等知识分子认为“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主张通过复兴古学,挽救民族危机,“扬祖国之耿光”。联系当时的时代特征分析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2)本题考查综合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对复兴古学这一思潮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积极作用: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消极影响: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的历程·复兴古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