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贯彻个别化教学原则

发布时间:2019-08-27 10:37:51

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贯彻个别化教学原则

推荐回答

一、对个别化教学的认识  根据百度词条的定义,个别化教学是指教学方法个别化,当同一教材、教法不能针对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程度差异时,为顾及个别能力、兴趣、需要及可能遭遇的困难,教师须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  由此可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认识:  (一)实施对象  个别化教学首先就面临着实施对象的问题,从定义中可知实施对象包括有个别能力和存在能力缺陷的两类学生。通俗来讲,就是特长生和学习吃力的学生两类。在定性的基础上又面临着一个问题,即如何针对一个班级界定出哪些学生属于前者,哪些学生属于后者。不难看出,若界定不充分将导致个别化教学在针对性上将大打折扣。可见,事先进行学生归类、编组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实施方法  根据定义可知,个别化教学的实施场所在课堂内,且实施的时间与正常教学同步。这就意味着,在非开小灶的情况下,如何巧妙的通过课程设计来实现个别化教学,应成为教师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实践表明,单纯从教案的优化方面下工夫是不够的,毕竟在40分钟教学时间内难以突出"个别化"的特点。由此,可能还应在校本原则下进行教辅体例编排上的创新。  总之,在小学数学个别化教学中,应切实做到学生归类和突出个别化要素等两方面的工作,这本身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  二、认识基础上的教学思考  就学生归类编组来看,其在操作上并不困难。其可以借助学生成绩和课堂表现来外在获得个别化信息。而难点则在于,如何在40分钟的课堂中反映出这种个别化来。  为此,以下将对后者进行两个方面的思考:  (一)教学形式方面  由于需要在40分钟照顾两类学生的需要,且又不能脱离相应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应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该形式下再考虑有关的成员组成问题。从正态分布的角度来看,需要个别化教学的学生毕竟不占多数,因此小组成员的构成关键就是搭配有特长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最好定在复习课时间,这主要是从教师的可操作性和个别化教育的功能性着眼的。  (二)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因是在复习课中进行,所以在教案设计上应以专题的形式展开。在专题讲授过程中,应采取问题导向法。可根据具有特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建立有关综合应用性问题,并根据成绩较差学生的需要引入基本概念性问题。这样一来,便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别完成一般数学知识的巩固,并对难度较大问题的解答则可以由具有特长的学生来牵头,而对于基础性数学知识的回顾在满足了小组成员需要的同时,也提升了成绩较差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三、思考引导下的实践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思考引导下,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讨。  (一)学生编组  上文已经指出,归属于两类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并且,个别化教学也不能替代常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考虑下,学生编组的重点在于合理搭配具有特长和成绩较差的学生。由此,教师应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平时课堂、作业所反映出的情况,事先进行编组。在课堂上将编组情况传递给学生时,应注意语言表达。其中,应注意避免对成绩较差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由此可见,学生编组应抛弃传统的按小组编排的模式,须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纳入到一个小组内。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