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隋唐时期最有成就的皇帝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9-09-13 03:14:47

中国隋唐时期最有成就的皇帝有哪些

推荐回答

杨坚

    隋朝开国皇帝。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文帝在位期间,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颠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

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代最繁荣时期的皇帝是唐玄宗李隆基无疑了,李隆基开创的开元盛世是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的标志,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的标志。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不过这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期的积累的基础上,而且他同时又引发了安史之乱,导致百姓生灵涂炭,让唐朝走上了衰落的道路,这一点就让其逊色了。

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隋文帝杨坚跟唐太宗李世民

隋文帝。因为他为这个300年的朝代做出了铺垫

隋文帝杨坚 如果论能力的话,杨坚应该是史上最牛逼的,太有远见的一个皇帝,唐之盛世有一份功劳是属于他的。隋朝开国皇帝。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文帝在位期间,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颠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杨坚建立了隋朝,统一中国,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定都长安(大兴城),开创了辉煌的“开皇盛世”。隋文帝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他首次实行了一直沿袭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开创了科举,制定了当时最为先进并影响后世基本立法的律法《开皇律》。不仅如此,他还开启了隋唐盛世之门,实现了千古传颂的“开皇之治”。

个人总结:杨坚这个人,不知道放在现代社会会是有什么翻天覆地功绩?他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了不起。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他应该是最最有能力的一位皇帝,这是我第二欣赏的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 他虽然并不是我最欣赏的皇帝,但他确实是最最伟大的皇帝,能被世人誉为千古一帝,你就可以想想看,他是多么地伟大 ,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在他手下当差的个个乃能人也,马周,魏征等。“唐人街”也出自于此人功绩。

个人总结:唐太宗领导下的唐朝的是第一个鼎盛时期,而且在某些方面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他留给他的继承者一笔庞大的遗产:合理和高效能的行政机构、繁荣的经济及广大的国土。虽然他在高丽的失败投下了阴影,但在一定程度上全国出现了自汉朝全盛时期以来所没有的兴旺景象,一个充满自信的、安定的和繁荣的局面。

唐玄宗李隆基 功过暂且不说,他给我的印象就是成也他,败也他的感觉,一场安史之乱就让我改变了对他的想法,你其实是唐衰之始的皇帝而已。关于他的功过自己去查吧,太多电视关于他了,不想多说。

唐宣宗李忱 谓之小太宗,他一生将他的祖先唐太宗为学习的目标,唐宣宗也算 是一个传奇的皇帝,宫廷中的尔虞我诈让他天天地都活在危险当中,为求自保,他自小装糊涂,算是理个偶然的机会当上了皇帝,但他抓住了,应该这样说,他并无多大的功绩,他也只算是唐朝的一个续命丸而已,但世人也绝对不容忽视的他功劳,一个让人自信的唐朝,在他的管辖下,将倾的唐朝完整了走过了20年,并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可就是让他那不争气的子孙败了而已。众观唐代的明君(武则天不在我所之列),唯二君矣,唐太宗和唐宣宗 。有人说,唐玄、宪二宗应该也算,唐玄宗我暂且不说,但唐宪宗其实是导致皇帝丧失了军权实权的一个罪愧祸首,哈哈,所以他并不入我法眼。

唐宣宗 ,其实是一个很平凡的皇帝而已,那时的唐朝内忧外患,帝国说倒就倒的年代,就是在他的领导下,虽然称不上是太平盛世,但起码也算是承平之局。“大中之治”落下帷幕后,历史给予了李忱很高的评价:“宣宗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由于宣宗李忱的励精图治,使得我们在时隔一千多年后,仍然能够在9世纪混乱不堪的历史迷局中,有幸瞥见一抹盛唐的余晖。

隋唐时期最有成就的皇帝有:

一、隋文帝杨坚:结束了汉末以来几百年的“五胡乱华,南北朝”的乱世统一全国;改官制,确立“三省六部制”简化地方官制;俢律法删除苛责酷刑;倡导节俭,身体力行;体恤百姓,均田地、设粮仓、轻徭薄赋、改革币制;开创开皇盛世!

二、“隋炀帝”杨广:年少时就文武双全,成年后更是统领千军万马屡立战功;登基后亲帅大军灭吐谷浑、北击突厥、契丹,将这些异族打的狼奔豕突,望风而逃;开运河联通南北交通,使我们中国受益千年;至于被灭国那主要是因为,开科举,动摇了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世家豪门的根本利益,再加上建东都、开运河、三征高句丽(因种种原因三次都失败了,皇家实力大损)等行动滥用民力,导致民怨沸腾,以致被当时掌握了舆论导向的世家豪门所利用,开始了隋末乱世,可见杨广太迷信武力,是一个好将军,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三、唐太宗 李世民:登基之前一直领兵作战,战功赫赫,李唐天下有一多半是李世民与手下打下来的,他广揽人才,唯才是举,手下人才济济;登基后为政清明,从谏如流,完善了隋朝时流传下的各种制度,经济上施行“均田制”和“租佣调制”使农民可以安心生产,耕作有时,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灭亡东突厥,致使西突厥西遁,打通“丝绸之路”,设立安西四镇安定西域;文化开放将大唐的荣光撒播外夷四方;这一段辉煌的历史被称为:贞观之治。

四、唐高宗 李治:继续太宗之时的政策,勤勉政事,任用贤臣,设立“长平仓”平抑物价,为打击世家豪门重新确立科举;军事方面:攻灭高句丽,击破西突厥的入侵,使西突厥远遁西亚与欧洲再也不敢东顾;高宗时疆域最大,成就“永徽之治”。

五、武则天: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助高宗打击削弱世家豪门的影响,登基后更是大量任用寒门贤臣,政通人和,不遗余力的打击世家豪门;“劝农桑,薄赋役”对各行各业采取宽容政策,使经济繁荣;经略西域,是边疆安定,为后来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六、唐玄宗 李隆基:前半生精明,发动“唐隆政变”终结武则天去世后的朝堂乱像,拨乱反正,任用贤臣,确立官员考察制度,政治清明;打击土地兼并,整饬税收,使经济进一步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空前繁荣;晚年昏聩,沉溺女色,作风奢靡,设立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和晚唐的藩镇割据。使大唐由盛转衰。

七、唐宪宗 李纯:大唐第十二位皇帝,最崇拜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在位期间任用贤臣,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一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颓势,弄出了一片中兴之势,史称“元和中兴”,只是在为时间太短,只在位15年。

八、唐宣宗 李忱:大唐第十八位皇帝,也最崇拜太宗的贞观之治,贞观政要 这本书手不释卷,;上位后烧了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奸臣畏法”、“权豪敛迹”,他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恭谨节俭,惠民爱物,史称大中之治,被后世称为小贞观,他本人被称为小太宗,他的作为延缓了大唐倾颓之势。

除了以上几位皇帝之外,隋唐时期其他皇帝大多都是平庸之辈,无甚作为!

隋文帝  杨坚   平定北周旧臣  叛乱  稳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587  颁布诏书 废除了220以来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度  初步创立科举制度  打击世家大族把持中央官员局面  草创三省六部制度  面对突厥威胁  派出长孙晟  利用突厥上层社会矛盾  导致突厥分裂  进行军事打击  政治联姻策略  维持北方边境稳定  对租庸调制度进行完善  重视农业生产  任命宇文恺为设计师  果断放弃  汉代长安城  选择龙首原  规划新的城市  

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隋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其中,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长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唐太宗  父亲分配不公  自己隐忍  身边谋士多次施策  化险为夷  玄武门政变  杀害兄长  父亲被迫退位  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 以及提高行政效率。首先、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贞观十七年,萧瑀、李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太宗贞观八年,右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长兴四年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品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三师头衔的除外)三省合署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尚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中书省在唐代一度改称西台、凤阁、紫微省,旋复旧称。门下省在唐代一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

面对东突厥袭扰  渭水应对  有理有利有节  630年  军事行动结束东突厥威胁  处理部族得当  对城市发展完善  棋盘式格局  皇宫居于城市北段  640  在高昌 设立安西都护府  641  对吐蕃  文成公主和亲  

唐高宗  李治  武则天  女皇帝  支持玄奘翻译佛经  修大雁塔  653年  解决西突厥问题  702 设立北庭都护府  663 白村江战役  奠定东亚格局  丝绸之路复兴  

唐高宗即位之初,君臣都牢记唐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唐高宗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提倡文教,由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

李治统治后期的显著特点是持续多年的歉收。670年,谷物严重短缺,致使政府禁止酿酒。7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干旱、虫灾和饥馑接踵而来,一直达到危机的程度。680年,粮价之高,前所未有,唐政府认为高物价是流通货币过多的结果,因此大量减少铸造新币,对私铸的惩办也比以前更加严厉。与此同时,从原有登记地区逃往其他地区而成为不登记、不纳税的占地者的流民占有令人不安的比例。李治是在经济和财政危机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去世的。

虽存在这一系列问题,但李治的政府仍提出了控制物价的措施,并取得部分成功,它们后来继续使用于整个唐朝。政府周期性地从自己的中央谷仓中拿出谷物以低价卖出,679年甚至用谷物换回私铸钱。更重要的措施是639年在部分重要城市进一步发展常平仓,655年,京师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格买回商品,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后来每个州都设立了这种粮仓。

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在李治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4] 高宗的几个宰相都有功名,相当数量的官员开始以这种方式走上仕途。但不能夸大这个趋势。官员中中举的人依然是少数,大部分官员仍靠世袭的特权入仕,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从胥吏升任。例如在656年,不少于1400名胥吏有资格进入正途,而同一年只有22人通过进士考试。[4] 

永徽三年(652年),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史载,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李治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个,其中只有两人需要判死刑。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22] 载初二年(691年)七月,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说武则天是弥勒佛化身下凡,应作为天下主人,武则天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并将佛教的地位提高在道教之上。九月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余人,亦上表请改国号。武后准所请,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尊号圣神皇帝,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其余武氏多人为王及长公主。[22] 长寿元年(692年)九月,武则天派王孝杰与阿史那忠节率军出征西北。十月二十五日,王孝杰大破吐善,收复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安西四镇,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在群臣一致反对的情况下,武则天毅然对安西四镇增兵三万。这一措施使安西四镇从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时再无反复。[22] 长寿二年(693年)正月初三,武则天听信谗言,杀皇嗣李旦的妃子刘氏、德妃窦氏,李旦几遭诬陷,险些受祸[23]  。初七,又降封李旦之子皇孙李成器、恒王李成义等为郡王[24]  。九月初九,武则天加号“金轮圣神皇帝”,制作金轮、白象等“七宝”。[25]  十四日,武则天又为其曾祖父、祖父及父亲加谥。[26] 长寿三年(694年),武三思率四夷首领请以铜铁铸天枢,立于端门外,以歌颂武则天的功德。武则天亲题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天枢铸造历时八月而成,高一丈,用铜铁二百万斤。武则天画像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正月初二,武则天加号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27]  五月,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率兵起义,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武则天派将军曹仁节、张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讨。曹仁节等人由于误中吐蕃伏兵,全军覆没。接着,武氏再派武攸宜、王孝杰等率兵讨伐,均大败而归。神功元年(697年)四月,武则天又派武懿宗、娄师德、沙咤忠义率兵二十万,讨伐契丹。六月,孙万荣兵败被杀,契丹余众归降于突厥。同年,酷吏来俊臣欲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又欲诬李旦、李显与南北衙共同谋反,拟一网打尽。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都十分害怕,共同揭发其罪行,下狱处以极刑。仇家争食其肉,不一会就食尽。来俊臣凶狡贪暴网罗无辜,织成反状,杀人不可胜计,“赃贿如山,冤魂塞路”。武则天亦知天下愤怨,下令历数其罪状,并没收其家财。圣历元年(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谋求为太子,几次使人对武则天说:“自古天子没有以异姓当做继承人的。”武则天犹豫未决,狄仁杰对武后说:“姑侄之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武承嗣、武三思为武则天之侄,李显、李旦则为武则天之子),陛下立儿子,那么千秋万岁后,会在太庙中作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么从未听说侄子当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庙。”又劝武则天召还李显。自此后,武则天无意立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并将李显秘密接回洛阳[28]  。[29]  控鹤监内供奉吉顼、张易之、张昌宗都曾请求武则天立李显为储君[30]  ,皇嗣李旦亦请求逊位于李显[31]  。在来自各方面拥护李唐的压力下,武则天进一步认识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如果再一意孤行,就会有丧失人心的危险。而在后来一次征兵中,“初募兵,无有应者,闻太子(李显)行,北郊山头皆兵满,无容人处。”[32-33]  此事更加说明李唐才是众望所归。在经过多方权衡之后,武则天最终决定立李显为皇太子。[34] 打击门阀,扶植庶族,发展科举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集团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集团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43] 武则天同时还通过各种途径扶植庶族地主官僚,从庶族地主中搜罗更多的人才,扩大其统治基础:一是由朝廷派遣存抚使到全国各地搜罗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亲自考试,这就是制举、策问,如《大唐新语》所载:“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雄阳城南门,亲自临试。”成绩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任以要职。二是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准许官吏、百姓自荐,以免荐举有所遗漏。三是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即由州县保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科目增多了,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起贞观年间增加一倍以上;而且还首创殿试制度,如天授元年(690年)二月,“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另外,长安二年(702年),还“初设武举”,扩大了选官范围。武则天选官范围广泛,不免有滥竽充数;但确实选拔了不少贤才,如《新唐书》所说:“太后不惜爵位,以笼络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这些贤才不仅是当时加强武则天统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还是后来辅佐玄宗“开元之治”的名臣贤相,如姚崇、宋璟等。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贤臣均在其列。陆贽说:“(太后)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助。”此外,武则天在同高宗共同执政时,还下诏修订《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更加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进一步打击了旧门阀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后出现“冠冕皂隶,混为一谈”的情况;特别是自安史之乱以来,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军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为士族,于是从前士庶之间严格界限便逐渐消失,凡是姓郑的都自称荥阳郑氏,姓李的都自称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无从辨别其为旧士族还是新士族。整顿吏治,严惩贪吏,拔擢贤才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对于贪赃枉法的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反之,对于贤才则破格拔擢。武则天对于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对于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士非常赏识,并能对其一一加以重用。由于武则天能够注意整顿吏治,赏罚严明,赏其当赏,罚所当罚,明察善断,有知人之明,因而能从广泛搜罗人才中拔擢贤才以为己用,正如《资治通鉴》所评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35] 广开言路,注意纳谏武则天对纳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广言路”、“杜谗口”,也占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年)三月,他还设铜匦于朝堂,鼓励群臣上书言事。武则天虽然政令严明,刑罚严峻,“当其忍断,虽甚爱,不少隐也”。但是她对于直言敢谏的臣民却十分敬重,尽量采纳他们的建议,即使言语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宽容,免予追究。在她统治时期,很少有人因为直谏获罪的,因之直言敢谏在朝中蔚然成风,使下情得以上达,这对于改革弊政、促进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35] 任用酷吏武则天的统治稳定之后,开始启用酷吏。为巩固统治,武则天使用严酷手段。为掌握国家统治大权,她毒死了已立为太子的亲生儿子。称帝第二年,武则天便用两大酷吏之一的来俊臣杀了另一个酷吏周兴;至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杀死来俊臣,结束了酷吏政治。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武则天称“天后”时,就在建言十二事中建议“劝农桑,薄赋役”。为贯彻诏命,朝廷规定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以农业生产是否发展作为重要标准,如果州县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开辟,家有余粮”者则予以奖赏;反之,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则加以惩罚。武则天掌权以后,为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又延揽农学家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此时均田制开始瓦解,民户逃亡现象开始普遍。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户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万户增加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的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0.721%。这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但民户的逃亡,也使政府税收受到了损失,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武则天为了称帝尊崇佛教,大修庙宇,建造规模宏大的明堂、天堂,这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隋文帝开皇之治     隋炀帝大运河    李世民    武则天  李隆基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