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公式定律总结

发布时间:2019-08-27 02:18:01

八年级物理公式定律总结

推荐回答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提纲: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一 、力  1、 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符号:F  3、 单位: 牛顿 ,单位符号: 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二 、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  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静止变运动,运动变静止,运动的快慢或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三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 大小 、 方向 、 作用点 叫做力的三要素。  2示意图:是在受力物体沿力的方向画个箭头,表示在该方向上受到了力,线段的起点代表力的作用点。  如:①沿水平方向向右用100N的力拉小车。 ②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为100N  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同时产生和消失,等大,反向)  第二节 弹力  一 、弹力  1.弹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这种形变称弹性形变。  2、塑性:形变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这种形变称塑性形变。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4、弹性限度:弹簧发生弹性形变的最大形变量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 大 。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  在弹性限度内,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 大 。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2、构造:主要由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等组成。  3.认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要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第三节 重力  一、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重力 ,用字母 G 表示。  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 重力 的作用。  二、重力的大小  1.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或  3、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三、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应用:铅垂线 水平仪  四、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五、重力的由来: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  二、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 静止 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  定律解读  1.“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3.“总”一直、不变。  4.“或”指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总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就总保持原来的速度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种状态必有其一,不同时存在。  5.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6.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三、惯性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 惯性 。  惯性概念解读  1.惯性没有条件。任何物体任何时候都有惯性。  2.惯性没有方向。物体只是保持之前的运动状态。  3.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4. 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无关。  第二节 二力平衡  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 同一物体 上的两个力,如果 大小相等 、 方向相反 ,并且在 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平衡力——运动状态不改变  如,一个物体只受拉力和重力作用时。静止:F=G 匀速向上:F=G  匀速向下:F=G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已知物体状态求重力大小;已知物体受力求重力大小;已知拉力大小求重力大小;已知物体受力可知物体运动状态。  第三节 摩擦力  一、摩擦力(F摩)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滑动 摩擦力 。  2、摩擦力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接触且有压力;b.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c.接触面不光滑。  3.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 压力 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 粗糙程度 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重、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三、摩擦的利用和防止  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1) 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事例 :  ① 自行车用越大力刹车,就停得越快;② 拔河时用力握绳子;③ 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撒沙;④ 冬天路面打滑,在汽车轮上缠铁链;⑤ 鞋底或轮胎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⑥ 上单杠,手上摸镁粉。  2、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两个相互接触的表面隔开(例如打油)  事例:  ① 手握单杠不能太紧;② 滑雪板底面做的很光滑;③ 机器转动的部分加滚动轴承;④ 加润滑油;⑤ 磁悬浮列车靠强磁场把列车托起。第九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强  一、 压强  1.压力和重力  情景图  压力  大小 F=G F  F=G-  F= -G  F=  压力  方向 竖直向下 垂直斜  面向下 竖直向下 竖直向上 竖直向上 水平向左  2、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压力大小 有关。受力面积一定时, 压力 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受力面积 有关。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 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 p 表示压强、F 表示压力、S 表示受力面积  公式:  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  压强的单位:国际单位:帕斯卡 简称:帕 符号:Pa  物理意义:1 Pa表示物体在1 m 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 N。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  1.减小压强可以减小 压力 或增大 受力面积 。  2.增大压强可以增大 压力 或者减小 受力面积 。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 压强 。  2.同种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 相等 。  3.同种液体内部压强,深度越 深 ,压强越 大 。  4.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 大 ,液体内部压强越 大 。  二、液体压强的大小  液面下深度为h处液体的压强为:  帕斯卡裂桶实验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与 液体深度 有关。  三、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 连通器 。  2.连通器的特点: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当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3.应用:①水位计 ②自来水供水系统 ③船闸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最大的连通器。  第三节 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  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二、大气压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2、大气压的数值  标准大气压 = 1.013× Pa  粗略计算标准大气压可取为10 Pa  3、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  常用的有:水银气压计 、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三、大气压的变化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大气压变化的规律:  在海拔3 000 m以内,每上升10 m,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  四、大气压的应用  人们喝饮料、真空吸盘、活塞式抽水机等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气体和液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 流体 。  2、液体流速 越大 的位置,压强 越小 ;流速 越小 的位置,压强 越大 。  3、航海规则为什么规定两艘轮船不能近距离同向航行?  同向行驶两船中间部分水流速大,压强小,两船就会在外侧压力下撞在一起。  二、飞机的升力( )第十章 浮力  第一节 浮力  一、浮力( )  1.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 浮力 。  2.符号:  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G-F  4.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5.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6.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二、浮力的产生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力。  2、浮力是液体对物体的压力的合力。  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  2、实验结果表明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  一、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2.数学表达式: =  3.用于计算的导出式:  4.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二、关于阿基米德原理的讨论  1.区分:浸没、浸入、浸在、没入;  2. 。 ------液体的密度  ——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3. —— 决定式  表明浮力大小只和 、 有关,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密度,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及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  第三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一、 物体的浮沉条件  1.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上浮: F浮>G 悬浮:F浮 = G  下沉: F浮  2.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间的关系  研究条件: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受重力和浮力。  浮力: = g ; 重力:G = g  > G 上浮: >  = G 悬浮: =  < G 下沉: <  = G 漂浮: >  3.浮沉条件的讨论  (1)上浮和下沉是不平衡态;  悬浮和漂浮是平衡(静止)态  (2)上浮、下沉和悬浮: =V;  漂浮:  (3)空心物体运用浮沉条件时可以用物体的平 均密度 与液体密度 比较  二、浮力的应用  1、我国古代对浮力的应用  独木船 、浮桥 、孔明灯 、 以舟称物 、以舟起重等。  2、现代应用  轮 船  (1)工作原理:将钢铁制成空心的轮船,可以排开更多的水,漂浮在水面上。  (2)排水量( ):  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 g 则 =G  ∴ + =  潜水艇  (1)模拟潜水艇:用注射器向密封的瓶内打起,将瓶内的水排出,瓶向上浮起  (2)工作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上浮和下潜。  气球和飞艇:内部充有小于空气密度的气体  工作原理:靠空气浮力升空  三、注意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1.上浮、漂浮、悬浮;  2.物重G与视重G视;  3.物重G与物体排开的液重G排液;  4.物体质量m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m排;  5.物体的密度ρ物与液体的密度ρ液;  6.物体的体积V物、物体排开液体积V排、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V露。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 功  一、力学中的功  物理学中的功主要是吸收了“贡献”的意思。  1、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F------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S------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二者缺一不可  3.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1)有力,但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零。  (2)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  (3)有力,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 直的。  二、功的计算  1.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 式 : 功=力×距离  W = Fs  2.功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1)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则功的单位是 牛米 。  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 焦耳 ,简称 焦 ,符号 J  (2)物理意义:  1 J=1 N ? m  表示1 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 m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 J。  第二节 功率  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功率。符号,P,它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表达式:  3.国际单位:瓦特,简称 瓦,单位符号W。瓦特=焦耳/秒,即1W=1J/S  常用单位:1 kW= W 1 MW= W  4.物理意义:1W,表示在1S内做了1J的功;功率70 W表示:在1 s内做了70 J的功。  第三节 动能和势能  一、能量 :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二、能量的不同形式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物体动能的大小跟 速度 、 质量 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 越大 ;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 越大 ,它的动能也 越大 。  2.势能  (1)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 高度 、 质量 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 越大 ,重力势能 越大 ;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 越大 ,它的重力势能也 越大 。  (2)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大小与 形变大小 有关,物体的弹性 形变越大 ,弹性势能 越大 。  第四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机械能:  1、动能、势能统称为 机械能 。  势能包括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  2.物体具有机械能的总量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  二、机械能的转化及守恒  1.动能和势能能够相互转化  弯弓射箭时,弓的 弹性势能 转化成箭的 动能 ;自由下落的球, 重力势能 转化成 动能 。  2.机械能守恒  当只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时,机械能总量不变。  三、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1.水能和风能是机械能  2.在水(风)力发电站,水(风)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一节 杠杆  一、杠杆的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 硬棒 ,叫做 杠杆 。  支 点: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O。  动 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  阻 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  动力臂:从支点O 到动力 作用线的距离 。  阻力臂:从支点O 到阻力 作用线的距离 。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操作中:为什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保证力臂沿杠杆,便于测量。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 杠杆原理 。  三、生活中的杠杆: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第二节 滑 轮  一、定义:边缘有凹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叫做 滑轮 。  二、定滑轮和动滑轮:  1、工作时,轴不随物体移动的滑轮叫 定滑轮 。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定滑轮杠杆示意图;  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  2、工作时,轴随着物体移动的滑轮  叫 动滑轮 。  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的杠杆示意图;  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  三、滑轮组  1、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叫 滑轮组 。  使用滑轮组既可以 省力 ;  又可以改变力的 方向 。  2、原理:(杠杠原理,变形杠杠)  FS=Gh  ( F----拉力;S---拉力移动的距离;  G--- 物重;h---物体提升的高度;)  3、滑轮组:拉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重,  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拉力与重物移动距离的关系: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重物移动距离的n倍。  s = nh  四、轮轴和斜面  1、由大轮和小轮组成的共同转动的简单机械,叫 轮轴。  如:门把手、方向盘等。  2、斜面: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如:盘山公路等。  轮轴和斜面都是省力机械  第三节 机械效率  一、概 念  有用功:直接对物体所做的功(工作目的)。  总功:利用机械所做的功(实际付出)。  额外功:由于机械自重和摩擦等因素影响, 而不得不做的功(无用付出)。  二、机械效率:  在使用机械工作时,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份额越多越好。它反映了机械的一种性能,物理学中表示为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2、公式:  3.用百分数表示,总小于1。即 <1  三、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原理 :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铁架台、滑轮、细线、钩码。  注意事项 :  竖直向上,缓慢拉动测力计。  实验1  保持动滑轮重一定,改变钩码重力。  结论:动滑轮重一定,物重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实验2  保持钩码重力一定,改变动滑轮重。  结论: 物重一定,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低。

【力 学 部 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  (1)F浮=F’-F (压力差)  (2)F浮=G-F (视重力)  (3)F浮=G (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 n (竖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 η=W有/W总   16、滑轮组效率:  (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热 学 部 分】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 η=w有/Q燃料

我马上高二了,早忘了。但是依据我的经验,这还是自己总结的好。再说了,一般教辅书上都有吧!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